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寇竊的意思、寇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寇竊的解釋

(1).搶劫;盜竊。《三國志·魏志·崔林傳》:“﹝ 崔林 ﹞在官一期,寇竊寝息。” 隋 牛弘 《獻書表》:“ 永嘉 之後,寇竊競興,因 河 據 洛 ,跨 秦 帶 趙 。”

(2).引申為非分據有。《三國志·魏志·臧洪傳》:“僕小人也,本因行役,寇竊大州,恩深分厚,寧樂今日,自還接刃!”《宋書·王弘傳》:“内朝細務,庶可免竭,神州任重,望實兼該,臣何人斯,寇竊不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寇竊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寇”與“竊”兩個單字構成,其核心含義包含武力侵犯與非法奪取的雙重屬性。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古代漢語詞典》的釋義體系,該詞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單字訓诂

  1. 寇:《說文解字》釋為“暴也”,段玉裁注“群行攻刼曰寇”,特指武裝劫掠行為。古代文獻中既指代入侵者(如《尚書》載“寇賊奸宄”),亦可作動詞表示劫掠(如《左傳》言“凡民逃其上曰潰,在上曰逃,聚群而寇盜焉”)。
  2. 竊:《廣雅》訓作“盜也”,《正字通》強調“私取人之物為己有”,側重非公開的非法占有行為。秦漢簡牍中常見“竊馬牛”“竊禾稼”等司法文書用例。

二、複合詞義 在構詞法上,“寇”為限定性語素,強調行為的暴力屬性;“竊”為核心語素,指向非法占有目的。整體指代通過武力手段實施的掠奪行為,常見于古代史籍對邊疆侵擾事件的記載。例如《後漢書·西羌傳》載“隴西諸縣寇竊縱橫”,即描述武裝集團對邊境地區的系統性劫掠。

三、文獻用例 該詞具有鮮明的曆史語境特征,多見于唐宋以前文獻:

注: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3版)及《十三經注疏》等權威辭書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寇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搶劫或盜竊
    指通過暴力或非法手段掠奪他人財物。例如《三國志·魏志·崔林傳》中提到“寇竊寝息”,意為崔林任職期間,盜搶行為得以平息。隋代牛弘的《獻書表》中“寇竊競興”則描述了永嘉之亂後社會動蕩、劫掠頻發的景象。

二、引申含義

  1. 非分據有或不當占有
    在特定語境中,可引申為以不正當手段占據本不屬于自己的事物。如《三國志·魏志·臧洪傳》中“寇竊大州”,暗指通過非法手段占據重要地域。現代用法中,也可比喻通過欺騙、權謀等手段獲取利益。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三國志》等文獻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報條保養邊危鬓發不令鉏商初唐四傑點茆彫雲杜米敦說放敖鳳冠粟孤寒固體燃料河朔猴頭菇畫工耲耙花甲之年花旗穢語椒戶家天下诘诎聱牙寄祿官鏡鑒金壺墨汁進築九隅君子好逑劇旁聚足塊坐款坎蠟紅連城璞列風芒炎緬腼彌勒榻末編批語牽羊漆城傾炫染後染絲熱帶雨林氣候榮羨入衆山影申釋守阙抱殘私名渟淵頽裂巫彭效功夏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