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搶劫;盜竊。《三國志·魏志·崔林傳》:“﹝ 崔林 ﹞在官一期,寇竊寝息。” 隋 牛弘 《獻書表》:“ 永嘉 之後,寇竊競興,因 河 據 洛 ,跨 秦 帶 趙 。”
(2).引申為非分據有。《三國志·魏志·臧洪傳》:“僕小人也,本因行役,寇竊大州,恩深分厚,寧樂今日,自還接刃!”《宋書·王弘傳》:“内朝細務,庶可免竭,神州任重,望實兼該,臣何人斯,寇竊不已。”
“寇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三國志》等文獻或權威詞典。
《寇竊》是一個成語,表示揭露、告發貪污、盜竊等不法行為。它用于批評和譴責那些以非法手段搞竊取他人財物或權利的人。
《寇竊》的部首是宀(mián,頭部),《寇》共有9個筆畫,而《竊》共有10個筆畫。
《寇竊》是由兩個單字組成的成語。《寇》是指盜賊、強盜,有時也可以指敵人、賊人。《竊》是指偷竊、盜取。
《寇竊》的繁體字寫作「寇竊」。在繁體字中,「竊」的寫法變為「竊」。
在古時候,「寇」和「竊」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由于漢字演變的曆史,字形會經曆一些變化,具體的寫法需要根據曆史和文獻資料來确定。
1. 周先生勇敢地舉報了某公司的貪污行為,充分體現了他不畏強權、敢于揭發的精神,《寇竊》之舉堪為楷模。
2. 這位年輕人無意中發現了老闆的貪污證據,決心不做沉默的羔羊,毅然舉報,向社會傳遞出了一聲《寇竊》的呐喊。
1. 寇賊(kuò zéi):指盜賊、強盜。
2. 竊聽(qiè tīng):指偷偷監聽、竊取别人的談話内容。
3. 竊取(qiè qǔ):指秘密偷走或盜取財物或權益。
1. 竊賊(qiè zéi):指專門從事盜竊活動的人。
2. 慫恿(sǒng yǒng):指使用言辭或行動鼓動他人做違法、不道德的事情。
正直(zhèng zhí):指言行合乎公正、誠實守信的品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