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臨風;迎風。《楚辭·遠遊》:“誰可與玩斯遺芳兮,晨向風而舒情。” 三國 魏 曹丕 《雜詩》之一:“向風長歎息,斷絶我中腸。” 明 陳子龍 《過酥溪水深不可涉》詩:“纂纂棗垂雨,離離苗向風。”
(2).謂仰慕其人之品德或學問。 南朝 梁 陸倕 《石闕銘》:“於是天下學士,靡然向風;人識廉隅,家知禮讓。”《南史·梁紀中·武帝下》:“於是四方郡國,莫不向風。” 宋 嶽珂 《桯史·李敬子》:“方其居鄉時,士子向風,不遠千裡至。” 胡蘊玉 《<中國文學史>序》:“於是有文無學之士,靡然向風。”
歸依;仰慕。 漢 賈誼 《過秦論》:“天下之士,斐然嚮風。” 宋 蘇轼 《禦試制科策》:“令陛下處積安之時,乘不拔之勢,拱手垂裳而天下嚮風。”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五:“ 噶爾丹 自是不敢窺 藏 ,而西南之巴勒布三部及布魯克部,相繼嚮風入貢。” 梁啟超 《中國改革財政私案》七:“於是人人嚮風,争欲效之。”
“向風”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面對風的方向或處于風中,常見于古詩詞中描述自然場景。例如:
表示對他人的品德、學問或成就的敬仰,常見于曆史文獻:
當代多用于文學創作或姓名寓意(如表達“如風般灑脫”的個性),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查證古籍時可參考《楚辭》《南史》等文獻,現代工具書推薦滬江線上詞典和查字典網的解釋。
向風是一個成語,表示隨風而去,朝着風的方向前進或面對風的姿勢。它常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勇往直前、不畏艱難的精神。
拆分部首:吧、風
筆畫:向(6畫)、風(9畫)
向風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無衣》中的一句詩:“向風吼以下,猋(風)力且喜。”
繁體字:曏風
古代漢字的“向”字形狀與現代有所不同,字形為“丬”,表示火焰向上升起的樣子。而古代漢字的“風”字則更為簡化,字形為“幾”。
他英勇地向風沖去。
向前、向後、向上、向下、向左、向右、面向風、順風、逆風
迎風、迎向風
背風、逆風、背向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