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駕的意思、候駕的詳細解釋
候駕的解釋
(1).迎候帝王。《魏書·李遐傳》:“ 莊帝 潛濟 河 北相會。 遐 既聞 榮 推奉 莊帝 ,遂開門謁候。仍從駕南渡,及 河陰 ,為亂兵所害,時年四十二。事寧……以候駕之功封 盧鄉縣開國伯 。”
(2).等候出行的車馬。《資治通鑒·魏元帝鹹熙元年》:“鎮西長史 杜預 言於衆曰:‘ 伯玉 其不免乎!身為名士,位望已高,既無德音,又不禦下以正,将何以堪其責乎?’ 瓘 聞之,不候駕而謝 預 。”
(3).恭候大駕。等候對方來臨的敬語。 歐陽山 《苦鬥》五七:“人家是專門約定在 翁源 候駕的麼?”
詞語分解
- 候的解釋 候 ò 等待:等候。候車室。候選人。守候。候補。候場。候審。候診。 看望,問好:伺候。問候。 時節:時候。氣候。候鳥。候蟲。 事物在變化中的情狀:火候兒。症候。 古代把五天稱為“一候”,現氣象學上仍沿
- 駕的解釋 駕 (駕) à 把車套在牲口身上,使拉(車或農具):駕車。駕轅。 古代車乘的總稱,亦特指帝王的車,轉指帝王:車駕。法駕(帝王車乘的一種)。 使開動,操縱:駕駛。駕機。駕馭(亦作“駕禦”)。 在……上面
專業解析
"候駕"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特定的含義和使用場景,主要表達一種尊敬和禮貌的态度。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候駕"指等候對方的到來,含有敬意。其中:
- "候":意為等待候。
- "駕":本意指車乘,後引申為對對方的敬稱(如同“大駕”、“尊駕”),指代對方本人。
因此,“候駕”直譯為“等候您的車駕”,實際意思是“恭候您(的到來)”或“等候您的大駕”,是一種表示尊敬和禮貌的說法。
二、用法特點
- 敬辭屬性:"候駕"是典型的敬辭,用于表達說話者對等待對象的尊敬。
- 書面語與正式口語: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較為正式的口語場合(如請柬、正式邀請、商務信函或面對尊長、賓客時的客氣表達)。在日常隨意對話中較少使用。
- 主語指向:使用時,說話者(或寫信人)是“候駕”的一方,即等待者;而“駕”所指代的對象,即被等待者,通常是受尊敬的上級、長輩、賓客或需要表示禮貌的對象。例如:“我們在門口恭候大駕”或“明日于寒舍候駕”。
- 常與敬語連用:為加強敬意,"候駕"常與“恭候”、“敬候”等詞連用,形成“恭候大駕”、“敬候台駕”等更顯謙恭的表達。
三、使用場景舉例
- 在請柬結尾邀請對方時:“謹訂于X月X日X時于XX酒店設宴,恭候大駕光臨。”
- 在書信中告知對方自己将等待:“弟将于寒舍備薄酒一杯,靜候兄台駕臨。”
- 在正式場合口頭表達等待:“張總已在會議室候駕,請您隨我來。”(這裡“候駕”指等待您)
四、總結
"候駕"是一個蘊含敬意的詞彙,核心意思是恭敬地等待對方的到來。它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尊卑禮儀和客套文化,主要用于書面語和正式場合,表達對等待對象的尊重。其現代用法雖不如古代頻繁,但在正式邀請、商務接待或需要特别表示尊敬的場合中仍在使用。
參考資料: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定義與用法)
- 王力 等.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 商務印書館, 2005. (字源與古語用法)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詳細釋義與書證)
- 辭源修訂組,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辭源》(第三版). 商務印書館, 2015. (詞源與曆史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
“候駕”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種含義:
一、基礎釋義
-
迎候帝王
指古代臣子或民衆迎接帝王車駕的行為。例如《魏書·李遐傳》記載:“莊帝潛濟河北相會……以候駕之功封盧鄉縣開國伯。”
例句:明代胡侍《扈駕郊壇陪祀》中“應有海神來候駕,南端非霧碧冥濛。”
-
等候出行的車馬
指等待他人(尤其尊貴者)的車馬或行程。例如《資治通鑒·魏元帝鹹熙元年》提到“伯玉其不免乎……将何以堪其責乎?”
例句:宋代高似孫《江強仲郎中送蟹》中“連日天街候駕歸,且呼酒對早梅飛。”
-
恭候大駕(敬語)
現代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表示對他人來訪的尊敬與期待。例如:“我們已備好宴席,恭候大駕。”
二、使用場景
- 曆史語境:多與帝王、權貴相關,常見于史書或古典文學(如唐代王珪《宮詞》:“每到殿前祗候駕,金鞍卸下不聞嘶。”)。
- 現代用法:主要作為敬語,用于邀請、等待客人或重要人物,如會議、宴請等正式場合。
三、補充說明
該詞現今使用頻率較低,更口語化的表達為“恭候光臨”或“等候莅臨”。若需引用古籍或體現莊重感時,可選用“候駕”。
别人正在浏覽...
不吊不知自量出張貸賣得眼點把點疊奏斷羽絕鱗多事惡聲方名飛鹽偾轍佛儀腐俗詭異過悮國租焊料豪慢好像黃父賄謝渾骨丫髻擊搏挽裂譏平集矢之的九精羁羽角抵社開頤朗嘯連璧亮丑憭慄利兵淩傲靈贶利他主義流采蘆芽麥酒買犁賣劍抹眉頭巾跑旱船骈拇枝指缾笙千驷旗手麴王三北三雄誓省碎妝甜膩膩霆雷挽賃五吏顯微闡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