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設關卡征稅。 明 徐渭 《蜀漢關侯祠記》:“君至,則一省關榷,令貨趨集,便卒需。” 清 張際亮 《送雲麓觀察督糧粵東》詩:“内府諸郎領關榷,明珠帶履翠為衣。”
(2).指海關。 清 林則徐 《覆議曾望顔條陳封關禁海事宜折》:“準令諸夷互市,原係推恩外服,普示懷柔,并非内地賴其食用之資,更非關榷利其抽分之稅。” 清 馬建忠 《巴黎複友人書》:“五曰商務,論 法國 商政之因革與關榷之稅制。”
“關榷”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該含義源于古代官府通過設立關卡對過往貨物征收稅賦的行為。例如,明代徐渭在《蜀漢關侯祠記》中提到“一省關榷,令貨趨集”,指通過調整征稅政策促進商貿流通。清代張際亮的詩句“内府諸郎領關榷”也印證了這一用法。
明清時期,“關榷”逐漸演變為代指海關或相關稅務管理機構。例如,林則徐在奏折中稱“關榷利其抽分之稅”,明确将“關榷”與海關職能關聯。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資料(如)将“關榷”引申為“處理問題、解決糾紛”的成語,但這一用法在權威曆史文獻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擴展解釋。建議以古漢語詞典(如漢典)和經典文獻中的釋義為準。
關榷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了“關”和“榷”兩個字。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關”和“木”,其中,“關”是表示關鍵、關系的意思,“木”表示木材、木頭。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8劃。
關榷一詞最早來源于《莊子·解牛》這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話:“且夫榷者、固窮乎?”這裡的“榷”指的是酒後借刀殺人。之後,榷便引申為一種借刀殺人的方式,後來又泛指偷偷摸摸平時做得過分的事情。
在繁體字中,關榷的寫法分别為“關榼”。有些場合下,繁體字依然在詞彙中使用,但是在大部分情況下已經被簡化以使得書寫更加方便。
在古代,關榷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略有不同。漢字的發展經曆了多個階段,古代的漢字書寫方式有些與現代不同。但是在現代的漢字标準中,關榷的寫法為“關榷”。
關榷可以在句子中充當動詞和名詞。作為動詞時,它表示借刀殺人、作惡。例如:“他為了保護自己,不得不關榷一下。”作為名詞時,關榷指的是背地裡進行的卑鄙的勾當。例如:“他平時都做關榷的勾當,讓人看不起。”
與關榷相關的組詞包括“關鍵”、“關系”。例如:“他對這件事情非常重視,因為這是關鍵問題。”“這個人跟我有着深厚的關系。”
與關榷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摳門”、“吝啬”。例如:“他太摳門了,舍不得請客。”“我明明給了他很多錢,他卻吝啬不肯回報。”
與關榷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公正”、“正直”。例如:“他做事情很公正,從不偷偷摸摸。”“他是一個很正直的人,不會做關榷的事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