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國若狂的意思、舉國若狂的詳細解釋
舉國若狂的解釋
全國的人都激動得像發狂一樣。語出《禮記·雜記下》:“ 子貢 觀於蠟。 孔子 曰:‘ 賜 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 賜 未知其樂也。’” 明 劉若愚 《酌中志·黑頭爰立紀略》:“籲,以如此之人而處揆席,又何怪乎舉國若狂也哉。”《老殘遊記》第二回:“ 白妞 是何許人?説的是何等樣書?為甚一紙招貼,便舉國若狂如此?”
詞語分解
- 舉國的解釋 整個國家舉國歡慶詳細解釋全國。亦指全國之人。《荀子·榮辱》:“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引《扶南記》:“ 林楊國 去 金陳國 步道二千裡
- 狂的解釋 狂 á 本稱狗發瘋,後亦指人精神失常:狂犬。瘋狂。癫狂。發狂。狂人。 縱情任性或放蕩驕恣的态度:輕狂。狂妄(極端自高自大)。狂吠(狗狂叫,借指瘋狂的叫嚣)。狂亂。狂野。狂躁。狂恣。狂草(草書的一種,風
網絡擴展解釋
“舉國若狂”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指全國上下群情振奮,激動得如同發狂一般,常用于形容重大事件引發全民極度興奮或狂歡的狀态。
- 構成解析:
- 舉:全、整個。
- 國:國家或全體國民。
- 若狂:像發狂一樣,比喻情緒高漲到極點。
出處與典故
出自《禮記·雜記下》:
子貢觀于蠟,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樂也。”
描述子貢看到百姓在蠟祭(古代祭祀活動)中狂歡的場景,孔子以此引發對民衆情緒的思考。
用法與結構
- 語法功能:作謂語,多用于書面語。
- 語境適用:強調群體性、規模化的興奮或慶祝,如重大勝利、節日慶典等。
近義詞與延伸
- 近義詞:縱情歡樂、萬人空巷。
- 對比含義:與“冷眼旁觀”“波瀾不驚”等詞形成反差,突顯集體情緒的爆發性。
文化内涵
該成語反映了中國古代對群體心理的觀察,也揭示了慶典、勝利等事件對民族凝聚力的激發作用。現代多用于新聞報道或文學描寫,如體育賽事奪冠、國家盛典等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舉國若狂》的意思
《舉國若狂》是一個常用的成語,表示全國人民普遍陷入狂熱、興奮的狀态。它用來形容人們集體表達出非常強烈的情感,可以是喜悅、驕傲或興奮,也可以是憤怒、悲傷或激動。
拆分部首和筆畫
《舉國若狂》由四個漢字組成:
- 舉(jǔ) - 部首:丿,筆畫:2
- 國(guó) - 部首:囗,筆畫:8
- 若(ruò) - 部首:艸,筆畫:8
- 狂(kuáng) - 部首:犭,筆畫:7
來源和繁體
據記載,《舉國若狂》最早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呂氏春秋·老子評傳》中。後來成為久經流傳的成語。在繁體字中,《舉國若狂》的寫法是「舉國若狂」。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下是《舉國若狂》中每個字的古代寫法:
- 舉 - 支撐手揚,表示擡起
- 國 - 角寸,表示國土
- 若 - 婦字底,表示像女人一樣
- 狂 - 犬王攴,表示瘋狂
例句
以下是一些使用《舉國若狂》的例句:
- 當國家隊赢得冠軍時,全國人民都舉國若狂。
- 他的演唱會非常成功,觀衆們紛紛舉國若狂地為他鼓掌。
- 這個國家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時,人們都陷入了舉國若狂的悲傷之中。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與《舉國若狂》相關的組詞:
近義詞:
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