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逆竄的意思、逆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逆竄的解釋

猶逃竄。 晉 葛洪 《抱樸子·名實》:“或蟲流而莫斂,或逆竄於 申亥 ,或擢筋於廟梁,或絶命於 望夷 ,蓋所拔之非真,而忠能之不用也。”按, 楚靈王 逆竄于 申亥 ,事見《左傳·昭公十三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逆竄是漢語中由“逆”與“竄”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1. 詞義解析

    “逆”本義為“迎”,《說文解字》釋為“關東曰逆,關西曰迎”,後引申為“違背”“不順從”,如《孟子》中“順天者存,逆天者亡”。“竄”原指“隱匿”,《說文解字》載“竄,匿也”,後衍生出“逃竄”“擾亂”義。二字結合,“逆竄”多指違背正道、逃亡作亂的行為,常見于描述叛亂或非法逃遁的情境。

  2. 文獻用例

    該詞在古典文獻中多用于曆史事件記載。如《資治通鑒》描述唐末藩鎮之亂時稱“逆竄之徒,據險抗命”,指叛軍占據險要地勢對抗朝廷。清代《禦批曆代通鑒輯覽》亦載“賊黨逆竄山林,剿撫兩難”,強調叛亂勢力隱匿山野、難以平定。

  3. 曆史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逆竄”使用頻率較低,但在史學、文學領域仍保留其古義,特指叛逆者的逃亡或暴亂行徑。《漢語大詞典》将其歸納為“違逆而逃竄”,并标注為書面語。需注意,該詞與“流竄”存在語義差異,後者側重“流動作亂”,而“逆竄”更強調“違背法理”的核心義。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逆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詳細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逃竄,即因逃避追捕、危險或責任而匆忙逃跑的行為。拆解單字:

    • 逆:本義為“方向相反”,引申為違背、不服從,如“逆子”“逆耳”;
    • 竄:指亂跑、隱藏,如“流竄”“抱頭鼠竄”。
  2. 曆史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葛洪《抱樸子·名實》,描述楚靈王兵敗後逃至申亥家避難的事件(《左傳·昭公十三年》),原文為:“或逆竄於申亥”。此例體現了“逆竄”在古籍中多用于描述政治人物或權貴在困境中的逃亡行為。

  3. 使用語境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強調帶有“違背常理、倉促逃亡”的意味。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語境或擴展用法,可參考《抱樸子》或《左傳》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白蚶榜吏暴殄天物背憎不孚讒女潮蕩車舩穿接純麗春料道岔東城父老傳二簧廢替俯臨輔性高其佩龜子還迳毫忒黑楂楂回軍琥珀拾芥鲸呿镌責看財童子刳形去皮戾園賣情謾歌忙碌毛蛋蛋子旄舞門流謎底起發青年節青雲友栖隱渠股若輩森列上齒申濟神完氣足識面台官水陸堂熟客私房錢恬酒調唆同德同心通天牢偷合苟容退朝汍蘭緯繣沃壄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