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講習學業,誦讀詩書。《孔叢子·答問》:“ 魯 ,天下有仁義之國也, 戰國 之世,講頌不衰。”《三國志·魏志·文帝紀》:“ 闕裡 不聞講頌之聲,四時不覩蒸嘗之位。”
“講頌”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講習學業、誦讀詩書,主要用于描述學術傳承與文化研習的語境。以下是詳細解析:
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文化教育場景,如學堂、祭祀場所等,強調學問的傳承與實踐。其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籍或相關研究中。
“頌”在單獨使用時,可指贊頌、祭祀舞曲(如《詩經》中的“周頌”“魯頌”),但在“講頌”中側重誦讀功能。如需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等來源。
《講頌》是一個常見的詞彙,它指的是向人們述說和吟詠贊美的話語或音樂。
《講頌》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讠和頁。讠通常表示言語相關的意義,而頁則表示書寫相關的意義。根據筆畫順序,讠有2畫,頁有6畫。
《講頌》這個詞的來源較為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繁體中,該詞以「講頌」表示。繁體字中的「講」和「頌」分别代表講述和歌頌的意思。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講頌」的寫法可能有一些差異。例如,在戰國時期的楚簡《孔雀東南飛圖》中,「講頌」被寫作「謙頌」。古時候的漢字演變過程中,字形有所調整。
以下是一些使用「講頌」的例句:
與「講頌」相關的常見組詞有:
與「講頌」的近義詞包括贊美、歌頌、贊揚。反義詞則包括批評、诟病等表示************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