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講習學業,誦讀詩書。《孔叢子·答問》:“ 魯 ,天下有仁義之國也, 戰國 之世,講頌不衰。”《三國志·魏志·文帝紀》:“ 闕裡 不聞講頌之聲,四時不覩蒸嘗之位。”
“講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分解與合成詞義兩個層面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釋義:
講解與闡釋(尤指經義)
“講”指講解、闡述,“頌”指《詩經》六義之一(風、雅、頌的“頌”),引申為經典或詩文。合指對經典文獻的講解與诠釋,多見于古代學術或宗教語境。
例:唐代義淨《南海寄歸内法傳》載“每于晨朝,諷誦經咒,講頌伽陀”,指僧侶講解佛經偈頌 。
贊頌與稱揚
“講”通“構”,有“構建、表達”之意;“頌”指頌揚、贊美。合指通過言辭表達對功德的稱頌,常見于禮儀或文書。
例:漢代典制中“講頌帝德”指臣子撰寫文辭頌揚帝王功績(《漢書·藝文志》相關注疏) 。
該詞屬文言雅語,現代使用較少,但可見于曆史文獻及仿古文體。其核心始終圍繞“闡釋深意”與“表達敬意”的雙重功能,反映了漢語複合詞中動賓結構的語義融合特征。
來源說明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4.
: 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2014.
“講頌”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講習學業、誦讀詩書,主要用于描述學術傳承與文化研習的語境。以下是詳細解析:
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文化教育場景,如學堂、祭祀場所等,強調學問的傳承與實踐。其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籍或相關研究中。
“頌”在單獨使用時,可指贊頌、祭祀舞曲(如《詩經》中的“周頌”“魯頌”),但在“講頌”中側重誦讀功能。如需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等來源。
邦頌報恩苞苴保稅區北廷本富犇呼變生不測不日傳戒辭典學竄徙大廠錫礦颠隳兒童片房廊風徽風瞀該辯蓋澆飯格法工偻光朗朗關吏弘彰花嘴悔非撝呵會客江圻捐失客官刳削老婆類聚群分良辰媚景吏門流轉稅南州榻騎揚州鶴人道入幕之賓掃貨觞奠神椽慎恪詩舌師友祭酒孀單説則肅和訴理宿賢痰盒彈力通慧痛酸灣泊葦車閑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