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膝的意思、頓膝的詳細解釋
頓膝的解釋
猶下跪。 晉 陸機 《謝平原内史表》:“俛首頓膝,憂愧若厲。”《陳書·徐陵傳》:“安所謂俛首頓膝,歸奉寇讎,珮弭腰鞬,為其皂隸?”
詞語分解
- 頓的解釋 頓 (頓) ù 很短時間的停止:停頓。頓宕。抑揚頓挫。 忽然,立刻,一下子:頓然。頓即。頓悟。茅塞頓開。 叩,跺:頓首再拜。 處理,設置:安頓。整頓。 疲乏:困頓。勞頓。 書法上指運筆用力向下而暫不移
- 膝的解釋 膝 ī 大腿和小腿相連的關節的前部:膝蓋骨(亦稱“髌骨”)。護膝。屈膝。膝眼。膝下(子女幼時依偎于父母的膝下,因以“膝下”表示幼年。後用作對父母的敬辭)。奴顔卑膝。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頓膝
釋義
指雙膝猛然下跪的動作,多用于形容人因極度悲痛、哀求或驚慌而突然跪地的姿态。該詞屬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明清小說及曆史文獻。
詳細解析
-
本義與動作特征
“頓”意為急促、猛然,“膝”指膝蓋,合指膝蓋急速觸地的動作,強調動作的突然性與力度。例如《紅樓夢》中“賈政頓膝長歎”,刻畫人物情緒爆發時的肢體語言。
-
引申義與情感色彩
常承載強烈的情緒表達,如:
- 哀求:突顯懇切卑微之态(例:“頓膝求饒”);
- 悲痛:表現絕望或哀傷(例:“頓膝恸哭”);
- 驚慌:反映失措狀态(例:“驚惶頓膝”)。
-
與“屈膝”的語義差異
“屈膝”側重緩慢彎曲膝蓋的動作,可表禮節性跪拜;而“頓膝”更強調瞬間的爆發力,情感濃度更高,極少用于禮儀場景。
權威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收錄該詞條,釋義為“猶下跪。頓,以首或足叩地”。
-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本)注解:“頓,叩也;頓膝即疾速跪地”。
- 古典文獻用例: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三回:“賈政喘籲籲直挺挺坐在椅子上……忽又想起賈珠來,便叫着賈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個我也不管了!’賈政聽了,那淚珠更似滾瓜一般滾了下來,不覺頓膝長歎。”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滿慌得頓膝哀告,求他再往别處搜尋。”
使用場景提示
該詞現多用于文學創作或曆史文本解讀,需注意語境適配性。日常交流中,現代漢語更傾向使用“跪倒”“撲通跪下”等白話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
“頓膝”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下跪”,主要用于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字義拆分:“頓”指叩頭或跺腳的動作(如“頓首”“頓足”),“膝”即膝蓋。組合後表示以膝蓋觸地的跪拜動作。
- 用法:多用于描述古代臣子對君主、下屬對上級的禮節性下跪,或表達極度謙卑、愧疚的姿态。例如晉代陸機《謝平原内史表》中“俛首頓膝,憂愧若厲”,即通過“頓膝”體現臣子的敬畏。
2.語境與引申
- 曆史文獻:常見于魏晉南北朝至唐代的典籍,如《陳書·徐陵傳》中“俛首頓膝,歸奉寇讎”,強調對敵對勢力的屈從。
- 現代使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偶見于文學或仿古表達,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謙卑或諷刺意味。
3.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頓首(叩頭)、稽首(跪拜禮)、長跪(直身而跪)。
- 反義詞:昂首、傲立。
4.注意事項
- 權威性差異:部分低權威網頁(如)提到“比喻極度尊敬或感激”,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建議以古籍原義為主。
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古代漢語詞典》或《陳書》等原始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挨耐八繭蠶參前倚衡蠶屋殘席谄闇查無實據笞鬥持權合變傳觀出界打網達顯斷缣寸紙戹苦方比豐豐豐夥狗腳木黃幄桓友輝點剪迹簡括焦蒿極樂土經年累月京相即夜鈞權考檢叩詢闌風伏雨落子館砺帶靈誨柳緜羅取牛排跑五方潛光隱德遣将調兵曲殺認影為頭設放神根神駕設心説詞俗忌天定天條土牛外禅罔主玮瑰先帝遺诏纖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