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驚擾;震驚。 唐 元稹 《兩省供奉官谏狀》:“豈必驅馳一往,竦駭羣情,勝境未周,聖躬徒倦。”
"竦駭"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古典文獻兩個維度解析:
一、字源解析 "竦"字在《說文解字》中訓為"敬也",本指恭敬肅立之态,後引申出"恐懼"之義,如《韓非子·主道》"明君無為于上,群臣竦懼乎下"(《漢語大詞典》第8卷)。"駭"字《玉篇》釋為"驚也",特指突發性的震驚,如《左傳·定公十年》"齊師至矣,郈人大駭"(《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
二、複合詞義 二字連用形成遞進式語義結構,《後漢書·班固傳》載"百蠻竦駭,移風易俗",此處的"竦駭"既包含敬畏之情,又隱含震懾之意,指因受強烈震撼而産生的複雜心理反應。唐代李善注《文選》時,将"竦"解作"猶驚也",強調心理沖擊的持續性(《故訓彙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鮮少使用,主要見于古典文獻研究領域。其完整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第8卷第564頁(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修訂版),《辭源》第三冊第2412頁(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亦有相關詞條解析。
“竦駭”是一個文言色彩較重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該詞意為驚擾、震驚,多用于描述引起群體或他人的強烈反應,帶有使動含義。例如唐代元稹在《兩省供奉官谏狀》中寫道:“竦駭羣情”,即指驚動、擾亂衆人的情緒。
二、構成分析
三、使用特點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口語及書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性較強的文本中,需結合語境理解。例如在官方文書中,可能用于批評某種行為對公衆心理的負面影響。
熬夜暴民卑位表叔别居異財伯事唱喁燀燿池澤崔蔡逮親打脊擔幹系丹家砥節奉公頂門一針沸河風裘輔角福利俯首敢斷工賬光輝燦爛規容蠱僞還職薅鋤和暖合作化紅裙皇胄嚼蠟畸客驚逃金齑救荒勞師動衆撩湖陵兆陋俚母語屏圍期服秋火曲技鋭鋒生歲審思市門稅受室術精數棊饕竊填池瓦楞子晩秋嵬眼澒耳校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