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複姓。 金 代有 納蘭邦烈 。
“納蘭”一詞的含義可從姓氏、曆史及文學角度分述如下:
姓氏起源
納蘭(Nara)是金代女真族“白號之姓”中的複姓,原意為“戀”,引申為依戀、留戀。該姓氏後演變為滿族姓氏“那拉”,葉赫部族(今遼甯境内)的納蘭氏即屬此支系,與清宮劇中的“葉赫那拉”同源。其族源自蒙古土默特部,後融合于女真族群。
曆史人物
作為複姓,金代有納蘭邦烈,清代最著名的納蘭氏人物是詞人納蘭性德(原名納蘭成德)。他出身滿洲正黃旗貴族,父親為權臣明珠,曾任康熙帝的一等侍衛,文武兼修,但僅31歲早逝。
文學意象
納蘭性德被譽為清代第一詞人,詞風繼承南唐李煜,直抒性靈。王國維評其“未染漢人習氣”,融合滿族質樸與漢文化雅緻。代表作《飲水詞》多寫悼亡、邊塞與人生感悟,如“人生若隻如初見”“當時隻道是尋常”等句廣為傳誦。在文學作品中,納蘭常被塑造成癡情貴公子形象,如梁羽生《七劍下天山》中的納蘭容若。
文化影響
納蘭詞在當代仍受推崇,其姓氏亦因文學形象與曆史交織,成為貴族氣質與深情才子的象征。慈禧太後所屬的“葉赫那拉”氏,與納蘭氏同源,進一步加深了該姓氏的曆史厚重感。
《納蘭》是一個有趣且意味深長的詞彙,其含義豐富多樣。它可以指納蘭容若,一位中國清代文人、詞人和畫家,以其超凡的才華和悲涼的人生而聞名。《納蘭》還可以指代納蘭詞派,即以納蘭容若為代表的一派文學流派。此外,它也可以用作古人的名字或姓氏。
納(㚻)的部首是糸(糹),共有7劃;蘭(^卅)的部首是艹,共有5劃。
《納蘭》作為人名或姓氏,源自于古代。繁體寫法為「納蘭」,在繁體漢字中保留着其古老的面貌。
在古代,人們對于「納蘭」一詞的寫法并不統一,因為漢字的書寫方式有一定的變化。在古時候,也可以使用「訥蘭」等不同的寫法。
1. 他的名字叫納蘭容若,是一位享有盛名的文人。
2. 這個姓氏叫納蘭,在古代是非常罕見的姓氏之一。
納蘭容若,納蘭悲劇,納蘭詞派,納蘭才子
近義詞可能涉及其他與納蘭容若相關的詞彙,例如:納蘭性德、納蘭山、納蘭江、納蘭亦菴等。
納蘭作為人名或姓氏,并沒有明确的反義詞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