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官口的意思、官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官口的解釋

沒入官府充當奴隸的罪犯家口或俘虜。《魏書·李平傳》:“ 平 先為尚書令 高肇 、侍禦史 王顯 所恨,後 顯 代 平 為中尉, 平 加散騎常侍, 顯 劾 平 在 冀州 隱截官口, 肇 又扶成其狀,奏除 平 名。”《周書·明帝紀》:“ 元 氏子女自坐 趙貴 等事以來,所有沒入為官口者,悉宜放免。”《周書·武帝紀上》:“﹝ 建德 元年﹞冬十月庚午,詔 江陵 所獲俘虜充官口者,悉免為民。”《資治通鑒·陳臨海王光大二年》:“甲申,詔:‘所在百工細作,悉罷之。 鄴下 、 晉陽 、 中山 宮人,官口之老病者,悉簡放。’” 胡三省 注:“官口,罪人家口沒官為奴婢者。”《續資治通鑒·元明宗天曆二年》:“辛未,中書省言:‘近籍沒 奇徹 家,其子年十六,請令與其母同居;仍請自今臣僚有罪籍沒者,其妻、其子,他人不得陳乞沒為官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官口”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指被官府沒收為奴隸的罪犯家屬或俘虜。綜合不同文獻和詞典解釋,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點:

  1. 核心定義
    “官口”指因犯罪或戰争被官府強制沒收的人口,通常被充作官奴。這一概念在《魏書》《周書》等史料中均有記載,例如《周書·武帝紀》提到赦免“沒入為官口者”。

  2. 曆史背景
    該詞反映了古代法律中的連坐制度,即一人犯罪可能牽連家屬。例如《魏書·李平傳》記載官員因“隱截官口”被彈劾,說明官府對此類人口的嚴格管控。

  3. 使用場景
    常見于赦免诏令中,如北周明帝時期诏書提到“元氏子女沒入為官口者,悉宜放免”,表明官口可通過皇帝特赦恢複自由。

  4. 相關延伸
    需注意與“官字兩張口”等民間俗語區分,後者是對官吏權力濫用的諷刺,與“官口”本義無關。

建議參考《魏書》《周書》等原始文獻或權威曆史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及法律條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官口的意思

《官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官方或官員的言辭或言論。

拆分部首和筆畫

《官口》的部首為宀,總共有9個筆畫。

詞源來源

《官口》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官員擁有特權和權力,在言辭方面有一定的專屬性。因此,人們将官員的言辭稱為官口。

繁體字

《官口》的繁體字為「官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官口」一詞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主要體現在字形的演變上。具體差異較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

例句

1. 官口說了一堆廢話,卻沒提出實質性的解決方案。

2. 面對記者的提問,他不做回答,隻是一味地官口。

3. 這篇文章是我認真寫的,沒有半點官口成分。

組詞

1. 官言:官方的言辭或言論。

2. 口舌官司:因言辭争執而引起的糾紛。

3. 官話:官方授權使用的語言。

近義詞

1. 官方:指政府機關、組織或權力機構的。

2. 官府:指政府部門或官方機構。

反義詞

民間:指民衆個人或非官方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