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偏盲,用一隻眼看。語本《易·履》:“眇能視。” 宋 晁補之 《夢觌賦》:“惟一盲而兩默兮,與目蓱為何禨;豈眇視不足與明兮,蓱非寄而終離。”
(2).遠望;眯着眼看。《楚辭·招魂》:“娭光眇視,目曾波些。” 王逸 注:“眇,眺也。”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詞:“潄冰濯雪,眇視萬裡一毫端。”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邵廷铨》:“ 廷銓 心為之蕩,趨而鞠之,女娭光眇視,羞澀不支。”
(3).輕視,小看。 元 關漢卿 《裴度還帶》第二折:“此人見小生身上藍縷,故雲如此,特地眇視小生。”《水浒傳》第六九回:“ 董平 那廝無禮,好生眇視大寨。”
眇眡:仔細觀看。 唐 劉禹錫 《砥石賦》序:“遡陽眇眡,傅刃蒙脊,鱗然如痏痂。”
“眇視”是一個多義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
源于《周易·履》中“眇能視”,指因視力缺陷(如單眼失明)而用另一隻眼睛看物。宋代晁補之《夢觌賦》也提到“眇視”與視力受限相關。
元代關漢卿《裴度還帶》和《水浒傳》第六九回均用“眇視”表示對他人的蔑視,如“特地眇視小生”“眇視大寨”。
注意:不同文獻對“眇視”的釋義略有差異,部分資料提到“仔細觀看”或“偏盲”等用法,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若需具體古籍例證,可參考《楚辭》《周易》及元明戲曲文本。
《眇視》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眇和視。
眇的拆分部首為目和少,總共五個筆畫。它的本義是小。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眇的字形為目上加小,表示小目或細小。
視的拆分部首為目和見,總共七個筆畫。它的本義是看。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視的字形為目下加田,表示目光注視或看出某種情況。
因此,眇視的組合意思是通過細小的視線或目光來看待事物。
眇視一詞源自古代《詩經·小雅·鹿鳴之什·鹿鳴》:“鹿鳴于喬木,食蔚于苞栩。”其中的“食蔚于苞栩”原意為鹿在高大的樹木上覓食,借引來比喻人要對事物有長遠的眼光。由此,形成了眇視一詞。
在繁體字中,眇視的字形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的字典中,眇的字形為⺜,而視的字形為⺝,與現代漢字稍有不同。這些字形的變化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字形的演變而變化的。
1. 他以眇視的眼光審視着這個問題,發現了許多細微之處。
2. 她眇視着遠方的山脈,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
3. 他的眼光精準而眇視,能夠準确看出問題的本質。
組詞:眇目、眇小、眇微、眇望。
近義詞:審視、察看、窺視。
反義詞:目光短淺、瞎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