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官口的意思、官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官口的解释

没入官府充当奴隶的罪犯家口或俘虏。《魏书·李平传》:“ 平 先为尚书令 高肇 、侍御史 王显 所恨,后 显 代 平 为中尉, 平 加散骑常侍, 显 劾 平 在 冀州 隐截官口, 肇 又扶成其状,奏除 平 名。”《周书·明帝纪》:“ 元 氏子女自坐 赵贵 等事以来,所有没入为官口者,悉宜放免。”《周书·武帝纪上》:“﹝ 建德 元年﹞冬十月庚午,詔 江陵 所获俘虏充官口者,悉免为民。”《资治通鉴·陈临海王光大二年》:“甲申,詔:‘所在百工细作,悉罢之。 鄴下 、 晋阳 、 中山 宫人,官口之老病者,悉简放。’” 胡三省 注:“官口,罪人家口没官为奴婢者。”《续资治通鉴·元明宗天历二年》:“辛未,中书省言:‘近籍没 奇彻 家,其子年十六,请令与其母同居;仍请自今臣僚有罪籍没者,其妻、其子,他人不得陈乞没为官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官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个层面的释义:

一、核心释义(指代官方机构或其出入口)

  1. 官府的门户或出入口

    指古代官府衙门的门口或进出通道,是官府权力与行政事务的象征性空间。例如:"百姓陈情,常聚于官口"(民众申诉常聚集在官府门口)。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官"字条目下相关义项引申。

  2. 代指官府或官方机构

    作为借代用法,"官口"可泛指官府本身,强调其权威性和正式性。如清代文献中"官口文书"即指官方正式文件。

    来源:《辞源》(修订本)对"官"的释义及古汉语借代现象分析。

二、引申与方言用法

  1. 现代方言中的特殊含义

    在部分北方方言(如河北、山东部分地区)中,"官口"可引申为"官方说法"或"正式渠道的消息",带有口语化色彩。例如:"这事儿得听官口的,别信小道消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地方分卷调研记录。

三、语义辨析

需注意与易混淆词的区别: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辞源》(修订本)[M]. 商务印书馆.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M]. 江苏教育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官口”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指被官府没收为奴隶的罪犯家属或俘虏。综合不同文献和词典解释,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

  1. 核心定义
    “官口”指因犯罪或战争被官府强制没收的人口,通常被充作官奴。这一概念在《魏书》《周书》等史料中均有记载,例如《周书·武帝纪》提到赦免“没入为官口者”。

  2. 历史背景
    该词反映了古代法律中的连坐制度,即一人犯罪可能牵连家属。例如《魏书·李平传》记载官员因“隐截官口”被弹劾,说明官府对此类人口的严格管控。

  3. 使用场景
    常见于赦免诏令中,如北周明帝时期诏书提到“元氏子女没入为官口者,悉宜放免”,表明官口可通过皇帝特赦恢复自由。

  4. 相关延伸
    需注意与“官字两张口”等民间俗语区分,后者是对官吏权力滥用的讽刺,与“官口”本义无关。

建议参考《魏书》《周书》等原始文献或权威历史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及法律条文。

别人正在浏览...

暴跳背恩别食不传裁长补短采辑嗤讶搊弹家舛差次事大书吊夜定远东驰西撞东倭芳风浮堦固常贵业榖纸焊栅号咷大哭画晕的将丧简鉴剪烛西窗交旧挢揉贾屈架子车及难静慧觐接刊勒快抃老儿当炼顶谩藏诲盗蒙恬贫竈迁莺出谷清便气毬曲隈伤坏稍地食不甘味石拓属国四倒饕餮铁车庭柯痛絶土簋晩笋娲石文窗亵臣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