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疏證 ”。
亦作“ 疏証 ”。闡釋考證。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和州文徵序例》:“作者生平大節及其所著書名,似宜存 李善 《文選》註例,稍為疏證。” 陳旦 《<列子·楊朱篇>僞書新證》:“今僅就《天瑞》一篇言之,其托僞之迹,已不可掩;苟廣為疏証,雖累帙不能盡。”
“疏證”是中國傳統古籍注釋的一種體例,主要功能是對已有的注解進行再解釋和考證。以下是其核心含義及特點:
基本定義
“疏證”又稱“疏”,是對前人注解的補充和闡釋。當古籍的原注因年代久遠或語言演變變得晦澀時,後人通過“疏證”進一步疏通文義、考證真僞,例如唐代學者為漢代鄭玄的注解作疏證。
功能與作用
曆史實例
典型代表包括清代學者的著作,如王念孫《廣雅疏證》、皮錫瑞《鄭志疏證》,這類作品常被視作文獻研究的重要參考。
與其他注釋體例的區别
“疏證”不同于單純釋義的“注”,而是更注重對注解本身的考辨和系統性整理,兼具“疏”(疏通)與“證”(考證)的雙重性質。
擴展:疏證體例的發展反映了古代學術的傳承脈絡,尤其在清代考據學中達到高峰,成為古籍整理與研究的關鍵方法。
「疏證」是一個常見的漢語詞彙,可以指代多個意思。首先,「疏證」可以解釋為醫學上對病情的判定和辨析。也就是說,通過對患者的症狀和病情進行細緻的觀察和判斷,以便對疾病進行準确的診斷和治療。除此以外,「疏證」也可用于其他領域,例如對問題、事實、事件等的分析和辨别。
「疏證」這個詞由「疒」和「證」兩個部首組成,「疒」作為疾病的部首,表示與疾病有關。它由5個筆畫組成。而「證」則有9畫,代表證明、辨明的意思。
「疏證」這個詞最早出現于《内經·生氣》一書中,是古代醫學著作。在文獻中,它還可以寫作「疏証」,是使用繁體字的寫法。繁體字「証」與簡體字「證」的意思相同,都表示标明、證明的意思。
在古代中國,「疏證」這個詞的寫法和現在略有不同。在古代文獻中,它的寫法為「疏徵」。雖然部首和意思都與現代相同,但在結構上稍有差異。這反映了漢字的演變和發展。
「醫生通過仔細研究病人的症狀和表現,對疾病進行了準确的疏證,為患者提供了恰當的治療方案。」
組詞:疏導、疏解、疏遠、疏浚。
近義詞:診斷、分析、判斷、鑒别。
反義詞:未診、病情不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