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臣賊子的意思、亂臣賊子的詳細解釋
亂臣賊子的解釋
[ministers or generals who rebel against their monarch or collaborate with the enemy; rebels and traitors] 古指不忠不孝,心懷異志的人。後指破壞社會秩序的人
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孟子·滕文公下》
詳細解釋
(1).不守臣道、心懷異志的人。《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 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漢書·王莽傳贊》:“自書傳所載亂臣賊子無道之人,考其禍敗,未有如 莽 之甚者也。” 宋 文天祥 《過平原作》詩:“亂臣賊子歸何處,茫茫煙草中原土。”《說嶽全傳》第十二回:“古言‘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2).泛稱壞人。 巴金 《秋》二十:“聽說 廣東 有什麼新派人物提倡‘萬惡孝為首,百善淫為先’。這種亂臣賊子真是人人得而誅之。”
詞語分解
- 亂臣的解釋 ∶善于治理政務的大臣予有亂臣十人。;;《書;泰誓中》 ∶制造禍亂的大臣亂臣當道,天下何以能得安甯詳細解釋.善于治國的臣子。《書·泰誓中》:“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孔穎達 疏:“謂我治理之臣有十
- 賊子的解釋 .即賊人。《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 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隋 李德林 《天命論》:“賊子逆臣,所以為亂,皆由不識天道,不悟人謀。”《明史·潘旦傳》:“ 黎氏 魚肉國君,在 陳氏 為賊子;
網絡擴展解釋
“亂臣賊子”是漢語成語,源自儒家經典,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所演變。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源與出處
- 核心來源: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孟子借此強調孔子編撰《春秋》的教化作用,使不忠不孝之人因畏懼曆史評判而收斂。
- 其他典籍引用:《後漢書·董卓傳》等史書也沿用此詞,進一步鞏固其貶義内涵。
2.基本含義
- 原義:指“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
- 亂臣:背叛君主或危害國家的臣子(如謀反的權臣);
- 賊子:違背孝道、忤逆父母的子孫。
- 擴展義:後泛指“心懷異志、破壞社會秩序的人”,包括叛國者、逆賊等。
3.曆史演變與用法
- 儒家倫理色彩:最初帶有強烈的儒家倫理批判,強調對禮法秩序的維護。
- 泛化應用:後世擴展為對一切反叛者、破壞者的統稱。例如,清代多爾衮曾用此詞譴責史可法,稱“防亂臣賊子,法至嚴也”。
- 語法功能:多作主語或賓語,含貶義(如“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逆臣賊子(強調叛逆性質)。
- 反義詞:忠君愛國(強調忠誠與責任)。
5.現代語境中的意義
- 文化符號:成為傳統文化中批判不忠不孝、危害集體的典型标籤。
- 文學與曆史應用:常見于曆史小說或評述中,如《濟公全傳》用其形容反派角色。
“亂臣賊子”從特定曆史背景下的倫理批判,發展為具有廣泛社會意義的貶義成語,其核心始終圍繞對秩序破壞者的否定。如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或文學引用,可參考《孟子》《春秋》及相關史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亂臣賊子
亂臣賊子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形容那些背叛國家和正直法治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亂臣賊子由三個漢字組成:
- 亂(luàn):由丿、丨、乚組成,總共4畫。
- 臣(chén):由卩和又組成,總共6畫。
- 賊(zéi):由貝和戈組成,總共10畫。
- 子(zǐ):由子石組成,總共3畫。
來源
亂臣賊子這個詞源于《史記·陳涉世家》中的一句話:“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當涉、奉初起,皆賊也,後亂臣賊子。”意思是指當時的陳涉、項梁起義之初是無賴豪傑,但後來成為了亂臣賊子。
繁體
繁體字中,《亂臣賊子》對應的漢字是《亂臣賊子》。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亂臣賊子》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
- 亂:古代寫作「亂」。
- 臣:古代寫作「臣」。
- 賊:古代寫作「賊」。
- 子:古代寫作「子」。
例句
以下是使用亂臣賊子的例句:
這個國家不容忍亂臣賊子的存在。
組詞
與亂臣賊子相關的組詞有:
- 亂國:形容國家政局動蕩混亂。
- 臣民:指居住在一個國家并受其支配的人民。
- 官場:指政府機關工作的地方。
近義詞和反義詞
亂臣賊子的近義詞是「奸臣逆子」,反義詞是「忠臣良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