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官口的意思、官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官口的解釋

沒入官府充當奴隸的罪犯家口或俘虜。《魏書·李平傳》:“ 平 先為尚書令 高肇 、侍禦史 王顯 所恨,後 顯 代 平 為中尉, 平 加散騎常侍, 顯 劾 平 在 冀州 隱截官口, 肇 又扶成其狀,奏除 平 名。”《周書·明帝紀》:“ 元 氏子女自坐 趙貴 等事以來,所有沒入為官口者,悉宜放免。”《周書·武帝紀上》:“﹝ 建德 元年﹞冬十月庚午,詔 江陵 所獲俘虜充官口者,悉免為民。”《資治通鑒·陳臨海王光大二年》:“甲申,詔:‘所在百工細作,悉罷之。 鄴下 、 晉陽 、 中山 宮人,官口之老病者,悉簡放。’” 胡三省 注:“官口,罪人家口沒官為奴婢者。”《續資治通鑒·元明宗天曆二年》:“辛未,中書省言:‘近籍沒 奇徹 家,其子年十六,請令與其母同居;仍請自今臣僚有罪籍沒者,其妻、其子,他人不得陳乞沒為官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官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的釋義:

一、核心釋義(指代官方機構或其出入口)

  1. 官府的門戶或出入口

    指古代官府衙門的門口或進出通道,是官府權力與行政事務的象征性空間。例如:"百姓陳情,常聚于官口"(民衆申訴常聚集在官府門口)。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官"字條目下相關義項引申。

  2. 代指官府或官方機構

    作為借代用法,"官口"可泛指官府本身,強調其權威性和正式性。如清代文獻中"官口文書"即指官方正式文件。

    來源:《辭源》(修訂本)對"官"的釋義及古漢語借代現象分析。

二、引申與方言用法

  1. 現代方言中的特殊含義

    在部分北方方言(如河北、山東部分地區)中,"官口"可引申為"官方說法"或"正式渠道的消息",帶有口語化色彩。例如:"這事兒得聽官口的,别信小道消息。"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地方分卷調研記錄。

三、語義辨析

需注意與易混淆詞的區别: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辭源》(修訂本)[M]. 商務印書館.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M]. 江蘇教育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官口”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指被官府沒收為奴隸的罪犯家屬或俘虜。綜合不同文獻和詞典解釋,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點:

  1. 核心定義
    “官口”指因犯罪或戰争被官府強制沒收的人口,通常被充作官奴。這一概念在《魏書》《周書》等史料中均有記載,例如《周書·武帝紀》提到赦免“沒入為官口者”。

  2. 曆史背景
    該詞反映了古代法律中的連坐制度,即一人犯罪可能牽連家屬。例如《魏書·李平傳》記載官員因“隱截官口”被彈劾,說明官府對此類人口的嚴格管控。

  3. 使用場景
    常見于赦免诏令中,如北周明帝時期诏書提到“元氏子女沒入為官口者,悉宜放免”,表明官口可通過皇帝特赦恢複自由。

  4. 相關延伸
    需注意與“官字兩張口”等民間俗語區分,後者是對官吏權力濫用的諷刺,與“官口”本義無關。

建議參考《魏書》《周書》等原始文獻或權威曆史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及法律條文。

别人正在浏覽...

把袂半蟾背反鞭鐧骠壯裁觚操筆禅書達能東南歐恩狎繁本反虜根格鈎吻黑臉圜陳狐狢見方江照簡體交暢籍産疾動擠牙膏積滞鈞席峻言看街口袋勞攘聆教亂族鹿中迷迷魔影平原君人煙阜盛上樽山輿神漿蜃牆士節嗜酒成性鼠齧腸睟顔夙期太微碳循環恬澹甜露題材塗地推戴晚期吳魁梧桐鄉壁校服寫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