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疑的意思、滑疑的詳細解釋
滑疑的解釋
惑亂。《莊子·齊物論》:“是故滑疑之耀,聖人之所圖也。” 陸德明 釋文引 司馬彪 曰:“滑疑,亂也。” 清 譚嗣同 《仲叔四書義自叙》:“ 嗣同 顧好弄,不喜書,冀蓋所短,時時詭遁他途,流轉滑疑其辭,與當世大人先生辯論枝柱。”一說,滑疑猶滑稽。參閱 ********* 《古典新義·莊子内篇校釋》。
詞語分解
- 滑的解釋 滑 á 光溜,不粗澀:滑溜。光滑。滑潤。滑利。 在光溜的物體表面上溜動:滑冰。滑雪。滑行。滑翔。滑梯。滑坡。 狡詐,不誠實:滑頭。狡滑。滑頭滑腦。 姓。 澀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疑的解釋 疑 í 不信,猜度(?):疑惑。疑問。疑心。疑團。疑慮。疑窦。疑點。疑端。猜疑。懷疑。半信半疑。 不能解決的,不能斷定的:疑案。疑難。疑義。存疑。 信 疑 ǐ 安定,止息。 古同“拟”,比拟。 信
網絡擴展解釋
“滑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與出處
- 本義為“惑亂”
源自《莊子·齊物論》:“是故滑疑之耀,聖人之所圖也。”。漢代司馬彪注解為“滑疑,亂也”,指言語或行為帶有迷惑性,擾亂人心。清代譚嗣同的《仲叔四書義自叙》中“滑疑其辭”也延續了這一用法,形容言辭閃爍不定。
二、引申義與現代解釋
- 形容心懷疑慮、不可信任
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心思狡猾,言行不可信”,由“滑”(靈活僞裝)與“疑”(懷疑)組合而成,多用于描述人的品性不端。這一含義可能是從“惑亂”引申而來,強調對他人的欺騙性。
三、學術争議與補充
- 與“滑稽”的關聯
學者聞一多在《古典新義·莊子内篇校釋》中提出,“滑疑”或與“滑稽”相通,暗含言語诙諧卻隱含深意的特點。但這一觀點尚未成為主流解釋,傳統釋義仍以“惑亂”為核心。
四、使用場景
- 文學與哲學領域:多用于分析《莊子》等古籍,探讨語言表達的模糊性。
- 日常語境:現代用法較少,若使用則偏向批評他人言行虛僞狡詐。
“滑疑”既有古典的“惑亂”本義,也有現代衍生的“不可信”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滑疑
滑疑是一個詞語,指的是人們對某種情況或事物存在懷疑和不确定的感覺。這種疑慮或不信任是基于個人對事實或信息的判斷。
拆分部首和筆畫
滑疑的拆分部首是水,表示與水或液體相關。它的筆畫數是14劃。
來源
滑疑一詞的來源不是非常明确。它是迷信文化中的一種用語,常見于民間傳說和故事中,被用來描述人們對神秘事件或超自然現象的疑慮。
繁體
滑疑的繁體字為滑疑。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滑疑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不過,由于滑疑不是一個真正的古代詞語,因此可能沒有古代标準的寫法。
例句
1. 他對新領導的能力有些滑疑,希望能夠看到實際行動證明他的能力。
2. 由于缺乏可靠的證據,人們對這個神秘事件的真實性抱有滑疑的态度。
3. 在迷信的環境中,常常會有人對各種神秘現象保持滑疑的态度。
組詞
滑溜、滑稽、滑動、置疑、疑問
近義詞
懷疑、疑惑、猜疑、不信任
反義詞
确信、相信、信任、确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