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兩都的意思、兩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兩都的解釋

(1) [the Chinese rhymed proce on two the capital]指東漢著名曆史學家和辭賦家班固著的《兩都賦》。兩都指西漢的西都長安、東都洛陽

衡乃拟 班固《兩都》作《二京賦》

(2) ——《後漢書·張衡傳》

詳細解釋

(1).兩個京城;兩個首都。 周 漢 唐 指 長安 和 洛陽 。 漢 班固 有《兩都賦》。 唐 李峤 《扈從還洛呈侍從群官》詩:“四海帝王家,兩都 周 漢 室。” 唐 韓愈 《贈河陽李大夫》詩:“四海失巢穴,兩都困塵埃。”

(2).兩個京城;兩個首都。 五代 梁 以 開封府 與 河南府 為東、西兩都。

(3).兩個京城;兩個首都。 金 代指上京 會甯府 城和中都 大興府 城。《金史·王競傳》:“ 競 博學而能文,善草隸書,工大字,兩都宮殿牓題皆 競 所書,士林推為第一雲。”

(4).兩個京城;兩個首都。 明 代指 北京 和 南京 。 明 唐寅 《除夜坐蛱蝶齋中》詩:“一卷文章塵覆瓿,兩都蹤迹雪隨驢。” 清 侯方域 《重修白雲寺碑記》:“舍人昔嘗官兩都,豈有所託於浮屠氏耶?”參見“ 兩京 ”。

(5).指 漢 班固 所作《兩都賦》。 晉 皇甫谧 《三都賦序》:“其中高者,至如 相如 《上林》、 揚雄 《甘泉》、 班固 《兩都》、 張衡 《兩京》、 馬融 《廣成》、 王生 《靈光》,初極宏侈之辭,終以約簡之制,煥乎有文,蔚爾鱗集,皆近代辭賦之偉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诠賦》:“ 孟堅 《兩都》,明絢以雅贍。”

(6).借指 漢 代。《文選·鮑照<升天行>》:“備聞十帝事,委曲兩都情。” 李善 注:“‘十帝’、‘兩都’,俱謂 漢 也。” 北齊 邢邵 《冀州刺史封隆之碑》:“公世載儒雅之風,家傳鐘鼎之業。出 三代 而克阜,歷兩都而轉盛。” 宋 黃庭堅 《送彥孚主簿》詩:“斯文當兩都, 江夏 世無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兩都”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曆史内涵的專有名詞,其核心含義指代兩個都城,常見于中國古代政治與文學語境。根據權威辭書及文獻記載,該詞可分類闡釋如下:

一、曆史地理概念

  1. 東漢都城體系

    《漢語大詞典》明确記載,“兩都”特指東漢時期的東都洛陽與西都長安。班固《兩都賦》即以“東都”洛陽與“西都”長安為對象,反映兩城政治地位與文化差異(《後漢書·班固傳》)。

  2. 唐代都城延伸

    唐代文獻中,“兩都”擴展指長安與洛陽,如《新唐書》載高宗“歲幸兩都”,體現兩京并重的統治策略(《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

二、文學與制度表達

  1. 辭賦創作題材

    自漢代起,“兩都”成為賦體文學經典主題,如張衡《二京賦》繼承班固傳統,通過對比都城風貌寄托治國理念(《中國文學史》)。

  2. 科舉制度術語

    清代科舉指順天鄉試(北京)與江南鄉試(南京)為“兩都試”,見于《清史稿·選舉志》,凸顯地域選拔機制。

三、學術研究溯源

據北京大學《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考證,“兩都制”源于周代“宗周-成周”雙中心模式,後演變為曆代鞏固疆域、平衡經濟的政治實踐。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指出,該制度對絲綢之路貿易及文化融合産生深遠影響。

(注: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複旦大學出版社、《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清史稿》中華書局1977年版等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兩都”是一個漢語詞彙,基本含義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并存的兩個都城,通常具有政治、經濟或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其具體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兩都”由“兩”(數量為二)和“都”(都城)組成,字面意義為“兩個都城”。它既可指同一朝代的兩個首都,也可指不同朝代延續使用的兩個重要都城。

2.曆史演變

3.文學與文獻關聯

4.擴展用法

“兩都”的核心是“雙都城”概念,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理解。其常見組合包括長安-洛陽、北京-南京等,既是地理概念,也承載文化象征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捱查拜疏暴貴八正壁飛哺糟啜醨猜駭澄岚沉湎酒色籌子傳漏竄撓打嗝大薊地行仙法律顧問蜚瓦拔木飛漲分徹峯腹蜂合豕突幹九格佞官立刮陰風桂蠧驚鵩鳥荊轲刺秦王京雒九代爵钗開口貨快報款交涼草厘弊龍頭屬老成命祜黔雷青穟窮羇遒鍊曲腔遶梁深根固柢實價師友束溼殊庸索子體法烴基外番妄異物價勿述相隔襲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