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是時 曹公 從容謂 先主 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 操 耳。 本初 之徒,不足數也。’ 先主 方食,失匕箸。” 裴松之 注引《華陽國志》:“于時正當雷震, 備 因謂 操 曰:‘聖人雲“迅雷風烈必變”,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於此也!’”後因以“聞雷”謂借他事掩飾自己的真實感情。《三國演義》第二一回:“勉從虎穴暫趨身,説破英雄驚殺6*人。巧借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聞雷漢語 快速查詢。
“聞雷”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各來源後的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借他事掩飾真實情感。
出處:源自《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記載的劉備與曹操“煮酒論英雄”典故。
背景:曹操試探劉備是否為英雄時,劉備因驚慌掉落筷子,恰逢雷聲大作,便以“畏懼雷聲”為借口掩飾内心波動。後以“聞雷”比喻借機隱藏真實意圖或情感。
在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聞雷》中,“聞雷”指單純的自然現象描述,如“正月才至,已聽聞雷聲”,表達對氣候變化的觀察。這類用法無特殊隱喻,僅為字面意義上的“聽到雷聲”。
部分資料(如)提到“聞雷”可指“危險關頭才意識到危機”,但此說法未見于高權威文獻,可能與《左傳》典故混淆,需謹慎采用。
建議區分:
聞雷是指聽到雷聲或感受到雷的存在。它可以象征着力量、威力和威嚴,也可以引申為大而強烈的動力或影響。
聞雷的偏旁部首是門(ㄣ)。它由五個筆畫組成。
聞雷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南山有台》中:“聞雷于南台”。意思是聽到了南山泰山的雷聲。引申為感受到了雷電的力量和威嚴。
聞雷的繁體字是聞雷。
古時候,聞雷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聞雷的古字形為閿閺。
1. 暴雨過後,我們聽到了一聲震耳欲聾的聞雷。
2. 他的演講如同一道聞雷,深深地震撼了在場的每個人。
1. 聞雷暗度(暗度陳倉,暗地進行籌劃)
2. 聞雷而動(聽到某種威脅而有所行動)
3. 聞雷喪膽(遇到威脅時變得驚慌失措)
雷鳴、轟鳴
寂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