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ster of ceremonies] 報告典禮或大會的進行程式的人
(1).官名。《周禮·秋官》有司儀,負責接待賓客的禮儀。 北齊 有司儀署, 隋 唐 因之,屬鴻胪寺,掌兇禮喪葬之事。 宋 以後不設。 明 代之司儀主管陳設引奏禮儀, 清 廢。參閱《通典·職官八》、《明史·職官志三》。
(2).舉行典禮時報告進行程式的人。 吳晗 《哭公樸》:“拿了通電宣言的底稿,到處奔走,邀約簽名的有 公樸 ,辦印刷、分發的有 公樸 ,主持《民主周刊》的有 公樸 ,有些會場中當司儀的還是 公樸 。”
(3).謂舉行典禮或大會時報告進行程式。 陳殘雲 《山谷風煙》第三九章:“他代表工作隊,按着主席團的布置,負責大會的司儀。”
司儀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sī yí,其含義可從曆史演變和現代應用兩個維度解析:
古代官職
司儀最早是官名,起源于《周禮·秋官》,負責接待賓客的禮儀事務。北齊設司儀署,隋唐沿襲,屬鴻胪寺,主管喪葬禮儀。明代司儀職責擴展至陳設引奏禮儀,清代廢止。
典禮程式報告者
古代司儀的另一層含義是“舉行典禮時報告進行程式的人”,這一職能延續至今,成為現代司儀的核心角色。
主持人職能
現代司儀等同于主持人,需将主題、嘉賓、流程與聽衆有機結合,确保活動順利進行。例如婚禮、會議、慶典等場合的程式把控與氛圍營造。
社會作用
司儀的應用範圍廣泛:
詞源解析
“司”指掌控、管理,“儀”指禮儀或儀式,合稱“掌控儀式流程的人”。
總結來看,司儀從古代禮儀官職演變為現代活動的主持角色,兼具曆史厚重感與實用功能,是連接儀式程式與參與者的關鍵紐帶。
司儀(sī yí)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指在各種慶典、儀式或活動中負責主持、引導和組織的人。司儀的主要職責是協調整個活動的進行,宣布事項,介紹嘉賓,引導現場氣氛,确保活動的順利進行。
司字由“口”部和“四”部組成,其中“口”為主要部首,表示與口相關的意義,如人的語言和行為。筆畫數為5畫。
儀字由“人”部和“義”部組成,其中“人”為主要部首,表示與人相關的意義,如禮儀和儀式。筆畫數為5畫。
司儀的源自于古代漢字演變而來。在繁體中,司字的寫法為“厶司”,儀字的寫法為“禮義”。隨着繁體字的使用逐漸減少,現代通用的簡化字形成,司儀的在現代漢字中的寫法被簡化為現行的“司儀”。
在古代漢字中,司字的寫法常會有變體形式,例如有些寫作“Si”、“Sir”等,而儀字的寫法也可以有“儀”、“禮”等變體。這些變體多是因為古代書寫形式的差異和經過長時間的演變而形成的。
1. 今天的婚禮将由一位經驗豐富的司儀主持。
2. 司儀的幽默風趣,讓現場氣氛更加活躍。
3. 司儀宣布了新婚夫婦的到場,全場起立鼓掌。
司儀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詞彙或短語,例如:主持司儀、婚禮司儀、慶典司儀等。
司儀的近義詞包括主持人、禮儀官、導演等,它們都指負責活動主持和組織的人。反義詞則沒有特定詞彙與之對應,但可以用沒有司儀或無人主持的形容詞來表示,如無主持、無組織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