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驚憤恨。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列朝一·建文君出亡》:“即名士輩亦有明知其僞,而哀其乞憐,為之序論,真可駭恨。”
“駭恨”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ài hèn,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含義
指因震驚而産生的憤恨,或同時包含吃驚與憤怒的複雜情緒。例如明代沈德符在《野獲編》中描述某些名士明知事件虛假卻仍為其辯護時,感歎“真可駭恨”,既表達了對行為的震驚,也暗含強烈不滿。
構成分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對不公、虛僞或荒誕行為的情感反應,常見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例如對道德淪喪事件的批判,或對曆史人物矛盾行為的評價。
近義辨析
與單純表示憤怒的“憎恨”不同,“駭恨”更強調事件引發的震驚與憤怒交織的心理狀态,情感層次更複雜。
擴展參考:該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分析古典文獻或特定語境時,可精準傳達兼具驚愕與憤慨的雙重情緒。
《駭恨》是一個形容詞詞組,表示極度憤怒或憎惡的狀态。當一個人經曆了令他非常不滿或不可接受的事情後,他可能會感到駭恨。
《駭恨》兩個字分别由“馬”和“心”兩個部首組成。
部首和筆畫分别如下:
《駭恨》這個詞的形成可追溯到古代文獻,具體來源不詳。在曆史上,人們使用繁體字“駭恨”來書寫這個詞。
在古代,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據曆史文獻,人們使用不同的字體來表示《駭恨》,例如“駭懇”、“駭嗛”等。
1. 他對那個欺騙了他的人充滿了駭恨之情。
2. 她的表情充滿了駭恨和不屑。
3. 我感到駭恨的是,這個社會上充滿了不公正的現象。
組詞:駭人、惡駭、惡恨
近義詞:憤怒、憎惡、厭惡
反義詞:欣喜、滿意、寬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