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 漢 韓伯俞 因過受母笞打時,感到母親年老力衰,笞打無力,因而哭泣。事見 漢 劉向 《說苑·建本》。後以“泣杖”為盡孝之典型。 五代 李瀚 《蒙求》詩:“ 丁蘭 刻木, 伯瑜 泣杖。” 五代 梁嵩 《代母作倚門望子賦》:“憶昔 伯俞 之志,寧無泣杖之心。”參見“ 伯俞 ”。
“泣杖”是一個源自古代孝道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泣杖”字面意為“因杖責而哭泣”,特指漢代韓伯俞受母親責打時,因意識到母親年邁體衰、無力管教而悲傷落淚的故事。這一典故成為傳統孝道的典型象征,表達子女對父母衰老的痛心與體恤。
故事來源
據漢代劉向《說苑·建本》記載:韓伯俞犯錯後被母親用木杖責打,他突然哭泣。母親驚訝詢問原因,他答道:“以往您打我時很疼,如今卻不覺疼痛,可見母親年老力衰,因此悲傷。”
引申意義
故事強調子女對父母的細微體察與感恩,尤其是面對父母衰老時的情感反應。後世将“泣杖”與“刻木事親”(丁蘭刻木像侍母)并列為孝行典範。
“泣杖”通過具體的生活場景,生動刻畫了孝道中“感念親恩”的核心,成為傳統文化中倡導子女關懷父母身心狀态的經典意象。其故事雖簡短,卻深刻傳遞了親情與生命流逝的關聯性。
《泣杖》是一個組合詞,由兩個漢字組成:泣和杖。
《泣杖》的部首分别是氵和木,部首的意義分别是水和木頭。泣的筆畫是3畫,杖的筆畫是7畫。
《泣杖》這個詞的來源不太明确,但泣是指流淚悲哭的意思,杖是指棍子或者拐杖。因此,泣杖可以解釋為用來悲哭或者淚流的拐杖。
《泣杖》在繁體中的寫法是「泣杖」。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泣杖」可能有不同的寫法。具體的寫法會因為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域而有所變化,但一般來說還是以現代的寫法為主。
1. 他傷心地倚着泣杖,淚水不停地流淌。
2. 她在墳前跪下,手中拿着泣杖痛哭失聲。
泣哭、杖餌、悲泣、悲傷
哭杖、悲淚
歡笑、歡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