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陵的意思、孝陵的詳細解釋
孝陵的解釋
(1). 明太祖 陵,在今 南京市 東北 锺山 南面。 明 初置衛守護,故其地名 孝陵衛 。《明史·太祖紀三》:“辛卯,葬 孝陵 。諡曰 高皇帝 ,廟號 太祖 。” 清 趙翼 《過前明故宮基》詩:“ 孝陵 靈爽如重過,應有滄桑涕淚流。”
(2).借指 明太祖 朱元璋 。 明 夏完淳 《<大哀賦>序》:“ 孝陵 之澤,三百年而終斬乎?”
(3). 清世祖 陵,在今 河北省 遵化縣 昌瑞山 主峰南麓。
詞語分解
- 孝的解釋 孝 à 對父母盡心奉養并順從:孝敬。孝廉(a.中國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指孝子;“廉”指廉潔的人;b.中國明、清兩代對舉人的稱呼)。孝道。孝子賢孫。 居喪的事:守孝。吊孝。 喪服:戴孝。孝衣。
- 陵的解釋 陵 í 大土山:山陵。丘陵。陵谷遷變(簡作“陵谷”)。 高大的墳墓:陵園。陵墓。陵寝。 古同“淩”,侵犯,欺侮。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孝陵是中國古代帝王陵寝的專稱,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含義:
一、明代孝陵
特指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後合葬的陵墓,位于今南京市紫金山南麓。該陵始建于1381年,曆時25年建成,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其布局融合唐宋皇陵形制與江南山水特色,開創了明清兩代帝陵的規制。陵區現存“神功聖德碑”、石象路、方城明樓等建築群,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二、清代孝陵
清代孝陵有兩處:
- 清東陵孝陵:位于河北遵化,是清世祖順治帝的陵墓,為清朝入關後修建的首座帝王陵寝,采用“前朝後寝”格局,神道兩側列置石像生18對。
- 清西陵孝陵:實為雍正帝泰陵的别稱,但部分文獻中偶有混用,需結合具體史料甄别。
從漢語詞源考據,“孝”字取《禮記》“善事父母為孝”之意,彰顯以孝治國的儒家倫理;“陵”則源自《說文解字》“大阜曰陵”,後專指帝王墓葬。兩字合用始于漢代,至明清成為帝王陵墓的固定稱謂範式。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釋“陵”條目、國家文物局官網明清皇家陵寝專題、南京明孝陵博物館官網、清東陵景區官網、中華書局《中國陵寝制度史》)
網絡擴展解釋
“孝陵”一詞在不同曆史語境中具有多重含義,綜合各權威來源的信息,主要包含以下三層解釋:
一、基本定義
“孝陵”最初指中國古代帝王的陵墓名稱,其命名多與“孝”文化相關。該詞由“孝”(孝敬父母)與“陵”(帝王墳墓)組成,既體現統治者對孝道的推崇,也彰顯皇家陵寝的莊重性。
二、具體曆史陵墓
-
明孝陵(位于南京)
- 為明太祖朱元璋與皇後馬氏的合葬陵寝,始建于1381年,因馬皇後谥號“孝慈高皇後”得名。
- 建築特色:繼承唐宋陵寝依山而建的風格,首創“前朝後寝”與“前方後圓”布局,成為明清皇家陵墓的範本,被稱為“明清皇家第一陵”。
- 文化意義:清朝皇帝多次祭拜以彰顯政權合法性,孫中山等革命家亦通過祭拜表達“驅除鞑虜”的政治理念。
-
清孝陵(位于河北遵化)
- 為清世祖順治帝的陵墓,是清朝入關後首座皇陵,始建于康熙年間。
- 建築特色:以昌瑞山、影壁山、金星山為中軸線,布局融合風水理論;石牌坊、聖德神功碑樓等建築開創清代帝陵規制。
- 特殊地位:清東陵唯一未被盜掘的帝陵,因順治遺诏火化遺體,地宮僅存骨灰罐與扇子,減少了盜墓動機。
-
北周孝陵(位于陝西鹹陽)
- 為北周武帝宇文邕與皇後阿史那氏的合葬墓,1994年考古發現。其簡樸形制印證了史書記載的武帝節儉之風,為研究北周喪葬制度提供重要依據。
三、文化象征意義
- 帝王之孝的延伸:順治以“孝”命名陵寝,将家庭倫理升華為政治道德,強調“以孝治天下”的統治合法性。
- 建築藝術集大成:明清孝陵的石雕、布局等體現當時最高工藝水平,例如明孝陵神道石像生、清孝陵漢白玉牌坊均屬藝術巅峰之作。
- 曆史研究價值:三座孝陵分别承載了明朝開國、清朝入關、北周改革等關鍵曆史節點,成為研究古代政治、文化、建築的實物載體。
附:常見混淆點
- 與成語的區别:部分詞典(如)将“孝陵”解釋為“孝敬長輩之心”,實為誤解。該詞本義為陵墓名,成語用法在曆史文獻中極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辨析。
- 地域區分:南京“明孝陵”與河北“清孝陵”常被混淆,可通過朝代、地點快速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某座孝陵的細節,可參考對應來源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剝皮抽筋兵旗搏弊才秀人微差撥蟬聯蠶緒塵抱襯資斥仙創造攢宮寸忱怠業鄧通山恩顧軬客發潛飛鴻印雪伏伏貼貼各落構詞法鳏對漢水诃譏後漢書蠖屈螭盤護築澆滑晈潔醮訴交委角箫激盜接風金齑玉脍金蓮華炬近虞狂愎狼吃幞頭蘭質薰心邈世黏蟲盤羞佩印棚欄企圖染蒨染署生事擾民射傷摅略私黩素飈太過調氣題花退那椀茗饷遺祥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