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安靖。《南齊書·東南夷傳》:“惟爾世襲忠懃,誠著遐表,滄路肅澄,要貢無替。”
“肅澄”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肅澄”指整肅清淨,使人心神安定,常用于形容環境、氛圍的平和或人心的純淨。例如《南齊書》中“滄路肅澄”即描述道路安定、秩序井然的狀态。
據傳,“肅澄”源自南朝梁代文學家謝靈運。他一生清貧,堅守“肅澄心靈,追求真理”的信念,成為這一成語的精神源頭。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或字義演變,可參考《南齊書》或權威詞典。
《肅澄》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分别是“肅”和“澄”。
部首和筆畫:
《肅》的部首是“⺮”,它包含10個筆畫。《澄》的部首是“氵”,它包含3個筆畫。
來源:
《肅澄》是由兩個意義各自獨立的漢字組成的,具體的源流和起源并無直接的聯繫。
繁體:
《肅澄》的繁體字為「肅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變化。但是《肅澄》這個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和現代相似,沒有明顯的差異。
例句:
1. 他的面容肅澄,透露出一種莊重的氛圍。
2. 冥想可以幫助我們肅澄心靈,達到内心的甯靜。
組詞:
1. 肅靜:意為莊重而安靜。
2. 肅穆:意為莊重而莊嚴。
3. 澄清:意為使變清澈或清楚明白。
近義詞:
1. 莊重:意為莊嚴肅穆。
2. 甯靜:意為平靜和安甯。
反義詞:
1. 輕浮:意為輕率和不莊重。
2. 混亂:意為無序和雜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