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ritten pledge to dosth,the failing of which would subject one to military punishment] 原為戲曲和舊小說中所說接受軍令後寫的保證書,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務,願依軍法受懲。現泛指接受某項重大任務後寫的保證書
接受命令後寫的保證書。表示不能完成任務,願受嚴厲處分。 宋 王明清 《揮麈後錄》卷六:“ 範德孺 帥 慶州 日,忽 夏 人入寇,圍城甚急……麾下有老指揮使,獨來前曰:‘願勒軍令狀,保無它。’”《三國演義》第四九回:“ 孔明 曰:‘如此,立下文書。’ 雲長 便與了軍令狀。” 蔣子龍 《喬廠長上任記·出山》:“ 喬光樸 仍是用緩慢平穩的語氣說:‘我願立軍令狀。’”亦省作“ 軍狀 ”。 元 康進之 《李逵負荊》第二折:“[ 宋江 雲:]既如此,立下軍狀,學究兄弟收着。”《水浒傳》第五五回:“ 呼延灼 和 韓滔 、 彭玘 ,都與了必勝軍狀。”
“軍令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特殊保證形式,其含義和演變可綜合以下内容解釋:
軍令狀原指接受軍事命令後籤署的書面保證,承諾若未完成任務,願按軍法受罰。現泛指接受重大任務時立下的責任書,適用範圍已擴展至非軍事領域(如企業管理、工程項目等)。
起源于古代軍隊,通過強化指揮官責任感确保作戰勝利(如《三國演義》中關羽“華容道立狀”典故)。宋代文獻《揮麈後錄》已有相關記載。
其本質是通過自我施壓機制提升執行效率,但需注意避免形式化。現代應用中常結合具體獎懲條款,而非單純軍事化處罰。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典故或現代案例,可參考《警世通言》《三國演義》等文獻,或管理學相關實踐分析。
《軍令狀》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軍隊的命令或指示,通常由上級軍官發布給下級,要求嚴格執行。這個詞語經常用來形容對軍人和士兵要求嚴格遵守的命令。
《軍令狀》的拆分部首是冖、冖、口、言、立,共有14畫。
《軍令狀》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軍事中。在軍事行動中,上級軍官會下達命令或指示給下級軍官或士兵,以确保軍隊的統一行動。這些命令通常會以書面形式發放給下級軍官或士兵,稱為《軍令狀》。
《軍令狀》的繁體字為「軍令狀」,在一些地區和場合仍然保留使用。
古代的《軍令狀》在漢字寫法上可能有所不同。由于漢字的演變和曆史發展,有些字形可能與現代不同。然而,整體來看,古代的《軍令狀》與現代并沒有太大區别。
1. 他收到上級發來的《軍令狀》,立刻部署士兵準備行動。
2. 戰場上的士兵對于《軍令狀》要毫不遲疑地執行。
1. 軍令:軍隊發布的命令或指示。
2. 令:命令、指示。
3. 狀:證據、局勢、情況。
1. 軍令:軍令狀的簡稱,也指軍隊發布的命令或指示。
2. 軍令如山:形容軍隊發布的命令嚴格而不可違抗。
1. 自由:沒有受到命令或指示限制的狀态。
2. 無序:指在缺乏命令或指示的情況下,事物雜亂無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