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襕帶的意思、襕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襕帶的解釋

穿襴衫,系革帶。古代士大夫的服飾。《元史·祭祀志五》:“ 至元 十年三月,中書省命春秋釋奠,執事官各公服如其品,陪位諸儒襴帶唐巾行禮。”參見“ 襴衫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襕帶”是古代中國士大夫階層的服飾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詞義
    指穿着“襕衫”并系“革帶”的裝束組合。其中:

    • 襕衫:一種圓領或交領的長衫,膝部常拼接不同布料以區分身份,始于唐代,宋元時期為儒生、官員常見服飾;
    • 革帶:皮質腰帶,多配有金屬或玉制飾物,象征等級地位。
  2. 曆史出處與用途
    據《元史·祭祀志五》記載,元代至元十年(1273年)祭祀典禮中,陪祭的儒生需穿戴“襕帶”搭配“唐巾”行禮,表明其用于正式禮儀場合,體現士人身份。

  3. 文化意義
    襕帶不僅是服飾,更是古代士人階層“禮制”的體現,通過服飾形制強化社會等級與禮儀規範。其搭配方式(如材質、顔色)可能隨朝代更疊有所變化,但核心功能始終與身份标識相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襕衫”的具體形制或不同朝代演變,可查閱古代服飾專著或權威曆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襕帶》的意思

《襕帶》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用于系扣服裝的帶子。也可以指代用于束腰的帶子。這個詞主要在中國傳統服飾中使用。

拆分部首和筆畫

《襕帶》由衣服的部首組成,分别是“衣”和“帶”。總共有12個筆畫。

來源

《襕帶》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當時的服裝多采用系帶來固定和裝飾。這個詞在《說文解字》中被記錄下來,用于描述這種帶子。

繁體

《襕帶》的繁體字為「襕帶」。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襕帶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例如,可能會寫成「襤帶」或「襕帶」。不同的變體可能是因為不同地區的書寫習慣或個人偏好。

例句

1. 她系上一條漂亮的襕帶,讓整個衣服更加完美。

2. 我的那條襕帶太短了,怎麼也系不上。

組詞

襕衣、襕袍、襕裙、襕鞋、襕扣

近義詞

腰帶、束腰帶、系帶

反義詞

解襕、散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