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襕帶的意思、襕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襕帶的解釋

穿襴衫,系革帶。古代士大夫的服飾。《元史·祭祀志五》:“ 至元 十年三月,中書省命春秋釋奠,執事官各公服如其品,陪位諸儒襴帶唐巾行禮。”參見“ 襴衫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襕帶(lán dài)是漢族傳統服飾中的一種腰飾部件,特指明代官員袍服外系束的革制腰帶,具有顯著的禮儀和身份标識功能。以下從形制、材質、用途三方面詳釋:

一、形制特征

  1. 結構

    襕帶由皮革制成,表面髹漆,帶身綴有方形或圓形帶銙(金屬飾片),銙上常镂雕紋飾或鑲嵌寶石。帶尾垂有兩條窄帶,稱為"撻尾",長度及膝。

    來源:《明史·輿服志》載:"腰帶用革,前綴銙,後綴撻尾。"

  2. 佩戴方式

    系于袍服最外層,位置低于圓領袍的領口,通過帶鈎或帶扣固定。其寬度(約10厘米)大于日常腰帶,凸顯莊重感。

    來源: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第四章指出:"明代官服腰帶需垂撻尾于後,以彰威儀。"

二、材質與等級象征

  1. 革制髹漆

    基礎材質為牛皮,表面多層髹漆使其光亮如鏡,稱"光素帶"。高級别官員可使用犀皮、玳瑁等珍材。

    來源:《大明會典·卷六十》規定:"一品玉帶,二品犀帶,三品金钑花帶……"

  2. 帶銙規制

    帶銙數量、材質對應官階:

    • 公侯伯:玉銙20枚
    • 一品官:玉銙13枚
    • 四品官:金銙10枚

      來源:王圻《三才圖會·衣服圖考》詳載帶銙品級差異

三、禮儀功能與文化内涵

  1. 朝服标配

    與補服、梁冠構成明代官員"三件套",用于朝會、祭祀等重大場合。《明實錄·英宗卷》載:"百官入奉天殿,俱服朝服,束襕帶。"

  2. 身份符號

    其形制嚴格遵循禮制,違制将受懲處。《明史·禮志》記嘉靖年間"禮部劾奏都督佥事李瑾僭用金鑲玉帶,诏奪俸半年",足見其等級象征意義。


文獻參考

  1. [清]張廷玉《明史·輿服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
  3. [明]申時行《大明會典》萬曆刊本影印版
  4. [明]王圻《三才圖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5. 《明實錄》台灣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

網絡擴展解釋

“襕帶”是古代中國士大夫階層的服飾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詞義
    指穿着“襕衫”并系“革帶”的裝束組合。其中:

    • 襕衫:一種圓領或交領的長衫,膝部常拼接不同布料以區分身份,始于唐代,宋元時期為儒生、官員常見服飾;
    • 革帶:皮質腰帶,多配有金屬或玉制飾物,象征等級地位。
  2. 曆史出處與用途
    據《元史·祭祀志五》記載,元代至元十年(1273年)祭祀典禮中,陪祭的儒生需穿戴“襕帶”搭配“唐巾”行禮,表明其用于正式禮儀場合,體現士人身份。

  3. 文化意義
    襕帶不僅是服飾,更是古代士人階層“禮制”的體現,通過服飾形制強化社會等級與禮儀規範。其搭配方式(如材質、顔色)可能隨朝代更疊有所變化,但核心功能始終與身份标識相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襕衫”的具體形制或不同朝代演變,可查閱古代服飾專著或權威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骯髒北人背義負恩貶剝邊方不言不語倡酧觇見扯常成體陳衡恪從谏電火地閣對付頓悟法揮販沽風媚佛教改觀告論革慮共存鍋煙子好動赫赤慌罔嘉林奬金兼善天下迳廷枯樹生華攬貨了境淩雜路工買日梅妃眉面苗嶺凝質貧主青年救國會權變羣下軵靡設意首尾共濟守正霜行草宿私心自用俗教提示秃露唯唯諾諾相盡小雞子消褪邪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