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割情的意思、割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割情的解釋

[give up what one treasures] 抛棄私人感情;割愛

宜割情不忍,以義斷恩。——《後漢書·宋均傳》

詳細解釋

棄絕私情。《後漢書·宋意傳》:“宜割情不忍,以義斷恩,發遣 康 焉 各歸蕃國,令 羨 等速就便時,以塞衆望。”《晉書·李雄載記》:“願陛下割情從權,永隆天保。”《新唐書·後妃傳上·文德長孫皇後》:“後此書可用垂後,我豈不通天命而割情乎!顧内失吾良佐,哀不可已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割情”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語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舍棄私人情感”或“克制個人情緒”。該詞由“割”(截斷、舍棄)和“情”(情感、情緒)構成,常見于古代文獻與現代文學作品中,多用于描述在重大抉擇中為維護公義、責任而主動抑制情感的行為。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割情”最早可追溯至《後漢書·宋弘傳》中“割情戒奢”的典故,指克制個人欲望以踐行節儉美德。《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抑制私情”(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第3版),強調理性對情感的超越性。現代用法中,該詞常見于司法判決、政策制定等需保持客觀性的場景,例如“法官割情斷案,堅守法律底線”(來源: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

在語義演變層面,“割情”經曆了從具體行為到抽象精神的延伸。《古代漢語辭典》(中華書局)指出其衍生出“顧全大局”的引申義,如《資治通鑒》載唐太宗“割情納谏”之事,展現君主為社稷舍棄個人喜惡的治國理念。當代語言學家王力在《漢語史稿》中将其歸入“倫理型動詞”,認為其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克己複禮”的價值取向(來源:王力《漢語史稿》第15章)。

網絡擴展解釋

“割情”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gē qíng,其核心含義是“割舍私人情感”或“棄絕私情”,多用于需要舍棄個人情感以維護大義、公理的場景。以下從不同維度詳細解析該詞:

一、基本釋義

二、曆史淵源與典籍用例

該詞可追溯至東漢文獻,常出現于史書中的君臣谏言或重大決策場景:

  1. 《後漢書·宋均傳》提到“宜割情不忍,以義斷恩”,指君主應舍棄個人不忍之心,以道義決斷恩情。
  2. 《晉書·李雄載記》記載“願陛下割情從權,永隆天保”,強調為政權穩定需犧牲私情。
  3. 《新唐書·長孫皇後傳》中唐太宗因皇後去世感慨:“顧内失吾良佐,哀不可已已”,體現被迫割情的無奈。

三、使用場景

  1. 政治決策:如古代君主為維護國家利益放棄親屬特權。
  2. 道德困境:如忠孝難全時選擇大義滅親。
  3. 現代語境:可用于形容職場中為公正處理事務而回避親友關系。

四、文化内涵

“割情”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義高于情”的價值觀,強調在公私沖突時以理性克制情感,與西方“功利主義”的理性抉擇有相似邏輯,但更注重倫理層面的正當性。

(注:若需查看更多典籍原文或現代用例,可參考上述标注的網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皧皧筚辂必先碧罂策驽砺鈍朝慶臣宰春遠綷縩丹江口水利樞紐打聽耳巴風濕孤邁好漢做事好漢當矯情飾貌羁旅啾嘲疚悔氒株空腹便便廓張哭喪棒連華盧犬賣弄風情馬克思主義盲盲螞蟻搬泰山美景末尼默求暮四朝三南糧拈弓搭箭樵汲慶藴窮坑窮赜棄之如敝屐三狗三九鲨翅上利善意善戰申陳審稽沈棄市埠淑旗綏遠太瘦生天資土地溫明吳回無如獻世寶賢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