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犷悍的習俗。《後漢書·祭肜傳論》:“﹝ 肜 ﹞臨守偏海,政移獷俗。” 唐 白居易 《中和節頌》:“噫和風于窮荒,則桀驁化而獷俗淳。” 清 戴名世 《紀紅苗事》:“化其獷俗,柔其暴心,示之以君臣上下之禮,頒之以冠昏喪祭之制……是在命世之王者矣。”
(2).指粗豪的風格。 趙樸初 《雲南博物館觀擔當和尚畫》詩:“ 擔當 畫筆自淋漓,粗亂偏饒嫵媚姿。可怪盛名歸獷俗,神清意遠幾人知?”
“犷俗”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uǎng sú,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犷悍的習俗
指某個地區或群體中存在的粗野、強悍的風俗習慣。例如《後漢書》提及“政移犷俗”,白居易詩中用“桀骜化而犷俗淳”描述通過教化使蠻荒習俗變得淳樸。
粗豪的風格
多用于形容文學、藝術等領域的粗犷豪放風格。如現代詩人趙樸初評價畫作時提到“盛名歸犷俗”,暗含對過于粗犷風格的反思。
“犷俗”既可指代粗犷的民風習俗,亦可形容藝術風格的豪放不羁。其用法多與曆史、文化背景相關,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側重含義。
《犷俗》是一個中文詞彙,通常用來形容人的言行、舉止粗俗和不文明,背離道德規範的行為。
《犷俗》的部首分别是“犭”和“⻏”,其中“犭”表示與狗有關,也代表着兇猛的動物;“⻏”則代表珍貴之物。
《犷俗》一詞共有12個筆畫。
《犷俗》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與儒家文化有關。犷本意為兇猛,俗則為文化的反義詞。
在繁體字中,《犷俗》的寫法為《犷俗》。
在古時候,犷的寫法為⺟加夅,而俗的寫法為人加⺧。
1. 他的言談舉止總是那麼犷俗,無法與人正常交流。
2. 這個節目的内容簡直犷俗至極,完全背離了文明社會的标準。
1. 犷猛:形容兇猛而勇猛
2. 俗氣:形容缺乏品味或是不雅的
3. 犷直:形容直率而坦誠
4. 俗話:民間流傳的俗諺
1. 粗俗:形容言行不文明,沒有修養
2. 邋遢:形容穿着不整潔,不講究衛生
3. 庸俗:形容平庸而媚俗的品味和行為
1. 文雅:形容有修養、優雅、不失風度的
2. 高尚:形容思想、道德等方面純淨,崇高
3. 典雅:形容美麗、莊重而高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