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虵龍”。1.蛇與龍。傳說為造成洪水者。《孟子·滕文公下》:“ 禹 掘地而注之海,驅蛇龍而放之 菹 。” 漢 王充 《論衡·吉驗》:“洪水滔天,虵龍為害, 堯 使 禹 治水,驅虵龍,水治東流,虵龍潛處。”
(2).比喻盤繞屈曲的樹枝。 宋 王令 《八桧圖》詩:“雷疲風休雲雨去,蛇龍鬭死猶鉤纏。”
蛇龍的意思及漢語詞典解釋
一、基本釋義
“蛇龍”為漢語複合詞,由“蛇”與“龍”兩個意象組合而成,其含義需分義項解析:
古代文獻中常以“蛇龍”泛指鳄魚、蛟龍等爬行類生物。如《說文解字注》提及“龍屬,似蛇”,表明其形态介于蛇與龍之間,實指鳄魚(如揚子鳄)。
在民間傳說及典籍中,“蛇龍”象征蛇修煉化龍的過程。《淮南子》載“蛇化為龍,不變其文”,喻指事物本質未變而形态升華,反映先民對自然蛻變的認知。
部分地方志(如《閩雜記》)記錄閩粵地區稱四腳蛇(石龍子)為“蛇龍”,屬區域性用法。
二、文化引申義
《論衡》有“蛇龍之蟄,存身其身”之說,以蛇龍冬眠喻人隱忍待時,後引申為暗藏禍患或未顯露的才能。
“蛇化為龍”在科舉文化中比喻寒門學子登第,如《唐才子傳》以“魚躍蛇化”形容身份躍遷。
三、權威文獻佐證
收錄“蛇龍”二義:①古稱鳄魚;②蛇與龍并稱,喻兇險或神異之物(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卷10,頁1123)。
段玉裁注:“龍,鱗蟲之長……形似蛇”,佐證二者形态關聯(中華書局,2013年版,頁674)。
“蛇化為龍,不變其文”,闡釋形變質存哲理(中華書局點校本,2010年,頁98)。
引用來源說明
“蛇龍”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綜合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神話中的洪水象征
自然物象的比喻
根據搜狗百科描述,蛇龍是一種虛構生物:
部分典籍中“蛇龍”亦寫作“虵龍”(如《論衡》),注音為“ㄕㄜˊ ㄌㄨㄥˊ”。
白下碧疏怖怯禅師騁績斥詈道揆達鄉彫世耳聰反側子幹奴赓韻歸妹寒青豪右賀詞懷刑畫列回移戶均夥繁醬酻簡退交門宮擊剝刭拔警笛景教阱淵計算機睊睊據重客邊空被梁頭憐我憐卿昧死民壯内輔乜呆呆缾沈簪折皮影戲青衣烏帽辱污乳汁三耳三考吏試杯疏簿蜀鹿四德三從肆斷台宰踢透危慮勿述弦餌绡練謝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