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犷俗的意思、犷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犷俗的解释

(1).犷悍的习俗。《后汉书·祭肜传论》:“﹝ 肜 ﹞临守偏海,政移獷俗。” 唐 白居易 《中和节颂》:“噫和风于穷荒,则桀驁化而獷俗淳。” 清 戴名世 《纪红苗事》:“化其獷俗,柔其暴心,示之以君臣上下之礼,颁之以冠昏丧祭之制……是在命世之王者矣。”

(2).指粗豪的风格。 赵朴初 《云南博物馆观担当和尚画》诗:“ 担当 画笔自淋漓,粗乱偏饶嫵媚姿。可怪盛名归獷俗,神清意远几人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犷俗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犷”与“俗”两部分构成。从词义角度分析,“犷”本义指粗野、强悍,《说文解字》释为“犬犷犷不可附也”,引申为未受教化或性情蛮横的状态;“俗”指社会长期形成的风尚、习惯,如《礼记·曲礼》中“入国而问俗”。两字组合后,“犷俗”多形容某地域或群体中保留的原始、粗犷的风俗特征,含文化未臻开化之意。

从用法来看,“犷俗”属于书面语,常见于文史研究领域。例如《汉书·地理志》记载“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故《秦诗》曰‘在其板屋,乱我心曲’,此之谓也”,即是对西北地区犷俗民风的典型描述。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学术讨论,如民俗学者在分析少数民族传统时会强调“某些仪式保留了犷俗的特质,体现着族群早期的生存智慧”。

需注意的是,“犷俗”属于中性词汇,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清代考据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特别辨析:“凡言犷者,谓其质野,非必贬辞”,提示研究者应避免价值预设。

网络扩展解释

“犷俗”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uǎng sú,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一、核心释义

  1. 犷悍的习俗
    指某个地区或群体中存在的粗野、强悍的风俗习惯。例如《后汉书》提及“政移犷俗”,白居易诗中用“桀骜化而犷俗淳”描述通过教化使蛮荒习俗变得淳朴。

  2. 粗豪的风格
    多用于形容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粗犷豪放风格。如现代诗人赵朴初评价画作时提到“盛名归犷俗”,暗含对过于粗犷风格的反思。


二、延伸与语境


三、古籍例证


“犷俗”既可指代粗犷的民风习俗,亦可形容艺术风格的豪放不羁。其用法多与历史、文化背景相关,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侧重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碍崄摆话傍落宝冕保生弊穴逋发猖猾车靷盗跨导择吊抚豆腐非生产劳动封资修愤盈傅弼高翼各执一词嘿记花蝶火险建马颊腮戟盾解薜敬勤经史子集鯨鱏控鲤来何暮料事离判柳緑桃红梦笔山灭失墨辟铙挽朋会品事破缺破碗破摔青髻青斾清器声情并茂声英食焄爽籁水中捉月塾修兕先肃立堂廉投视頽淡下餐相风使帆宪式斜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