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認為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因稱其祖所感生之帝為“感生帝”。亦省作“ 感帝 ”、“ 感生 ”。《周書·武帝紀上》:“甲寅,祠感生帝於南郊。”《北史·周紀下·武帝》作“感帝”。《隋書·高祖紀下》:“壬子,親祀感帝。” 宋 李如箎《東園叢說·雜說》:“五行之帝,居太微中,受命之君,必感其精氣而生。東方木帝曰 靈威仰 ,西方金帝曰 白招拒 ,北方水帝曰 葉光紀 ,南方火帝曰 赤熛怒 ,中央土帝曰 含樞紐 。故以木德受命有天下者則祭 靈威仰 ,金德受命有天下者則祭 白招拒 ,水德則祭 葉光紀 ,火德則祭 赤熛怒 ,土德則祭 含樞紐 。謂之感生帝。” 宋 曾鞏 《本朝政要策·感生帝》:“ 乾德 初,用博士 聶崇義 之言,以 赤帝 為感生,每歲正月祠,用壇。”參閱《禮記·大傳》“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 漢 鄭玄 注。
“感生帝”是中國古代政治神話中的重要概念,主要用于論證帝王權力的神聖性與合法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感生帝指古代帝王先祖或開國君主所感應的“天上父親”,即其母與五帝精氣交感而誕育帝王的神話象征。這一概念将帝王血統與天意結合,強調“君權神授”的天然正當性。
上古傳說原型
如殷商始祖契(其母簡狄吞玄鳥卵而孕)、周始祖後稷(其母姜嫄踩巨人足迹而孕)等感生神話,為感生帝理論提供了原始素材。
五行學說融合
戰國至漢代,陰陽家将五帝(青帝靈威仰、赤帝赤熛怒、黃帝含樞紐、白帝白招拒、黑帝葉光紀)與五行對應,形成系統的感生帝理論。例如《春秋元命苞》記載:“夏白帝之子,殷黑帝之子,周蒼帝之子”。
強化天命觀
通過宣稱帝王是五帝精氣所化,将人間君主塑造為“天子”,如《隋書》記載隋文帝“親祀感帝”的儀式。
王朝合法性依據
新政權常以感生帝為改朝換代的依據,如北周武帝在南郊祭祀感生帝(《周書·武帝紀》),以此彰顯受命于天。
漢代以後逐漸制度化,唐代《開元禮》明确将感生帝納入國家祭祀體系,宋代理學家則批判其谶緯色彩,明清時期隨着皇權強化逐漸淡化。
擴展提示:感生帝與“五德終始說”密切相關,不同朝代通過宣稱對應五帝中的某一位來确立德運(如水德、火德)。如需具體朝代案例或祭祀儀典細節,可參考《漢書·郊祀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