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阿房宮 。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六:“ 秦 為 阿房殿 ,在 長安 西南二十裡。殿東西千步,南北三百步,上可以坐萬人,庭中受十萬人。”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渭水三》:“《關中記》曰:‘ 阿房殿 在 長安 西南二十裡,殿東西千步,南北三百步,庭中受十萬人。’”亦省稱“ 阿殿 ”。 明 許時泉 《武陵春》:“試論他任刑名 渭川 流赤,窮土木 阿殿 飛翬。”參見“ 阿房宮 ”。
“阿房殿”是中國古代秦朝著名宮殿建築,以下為詳細解釋:
定義與别稱
阿房殿即阿房宮,是秦代修建的大型宮殿群,因規模宏大而聞名。該名稱常簡稱為“阿殿”(如明代文獻《武陵春》提及“窮土木阿殿飛翬”)。
位置與規模
據《博物志》《水經注》等古籍記載,阿房殿位于長安西南二十裡(今西安附近),主體建築東西長千步(約1380米)、南北寬三百步(約414米),殿内可容納萬人就座,庭中甚至能容納十萬人。
曆史文獻中的記載
晉代張華在《博物志》中首次詳細描述其規模,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渭水》亦引用《關中記》佐證。這些記載表明阿房殿是秦朝權力與建築技藝的象征,但未完全建成即因秦亡而終止。
相關延伸
阿房殿作為阿房宮的核心建築,常與“阿房宮”一詞混用,但嚴格來說,阿房宮指整個宮殿群,而阿房殿可能特指其中主殿(如唐代杜牧《阿房宮賦》描繪的“覆壓三百餘裡”的恢弘景象)。
建議結合“阿房宮”詞條進一步了解其曆史背景與考古研究,可通過高權威來源(如漢典、古籍數據庫)查閱更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