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關牒的意思、關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關牒的解釋

《舊唐書·職官志二》:“凡京師諸司,有符、移、關、牒下諸州者,必由於都省以遣之。”關與牒皆舊時公文書名,後以“關牒”指行文通知。 宋 蘇轼 《相度準備赈濟第一狀》:“右謹件如前。本司已具上項事件,關牒本路轉運、提刑司,照會相度施行去訖。”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關牒”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公文形式,主要用于官方機構之間的行文通知或通關許可。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關牒”由“關”和“牒”兩種文書合并而來:


二、曆史背景與用途

  1. 制度依據
    據《舊唐書·職官志二》記載,唐代中央機構向地方州府下發公文時,需通過尚書都省統一傳遞,其中包含“符、移、關、牒”四種形式,關牒即屬其一。

  2. 實際應用
    宋代沿用此制,如蘇轼在《相度準備赈濟第一狀》中提到,地方事務需通過關牒通知轉運司、提刑司等機構協同處理。


三、現代意義

“關牒”現已不用于實際行政,但作為曆史詞彙,常見于古籍研究與文獻考據中,代表古代公文制度的運作方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公文類型(如符、移等),可參考《唐六典》《宋史·職官志》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關牒:詞義

關牒(guān dīng)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警告、禁令或通知。它通常用于書面語言,表示對某些事情或行為的禁止或警示。

關牒:拆分部首和筆畫

關牒的部首為關(guān),它由丨(一)和二(貳)組成。

關牒的總筆畫數為11筆,其中關部的筆畫數為6筆,牒部的筆畫數為5筆。

關牒:來源

關牒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法律制度。在古代,官府會在重要場所或者邊境上懸挂或發放一種特殊的通牒,用于警告或通告群衆。這種通牒稱為關牒,後來就演變成了表示警告或禁令的詞語。

關牒:繁體

關牒的繁體寫法為關牒。

關牒: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字形有一些差異。關牒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關牒。相比現代漢字,古代的字形更加古樸、簡潔。

關牒:例句

1. 學校門口貼着一張關牒,禁止車輛進入。

2. 政府發出關牒,要求市民節約用水。

關牒:組詞

1. 關注(guān zhù):強調對某個人或事物的重視或關心。

2. 關切(guān qiè):表示對某個問題或局勢的關心和憂慮。

3. 關懷(guān huái):表示對他人的關心、體貼和照顧。

關牒:近義詞

1. 告示(gào shì):通知、公告。

2. 警告(jǐng gào):警示、提醒。

3. 禁令(jìn lìng):法律或規章制度對某些行為的限制。

關牒:反義詞

1. 啟示(qǐ shì):表示啟發、指引,相反于關牒的禁止意義。

2. 放行(fàng xíng):表示允許通過,相反于關牒的禁止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