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抹厲 ”。亦作“ 抹麗 ”。即茉莉花。 宋 楊萬裡 《送抹利花與慶長叔》詩:“抹利獨立幽更佳,龍涎避香雪避花。” 明 楊慎 《丹鉛總錄·花木·末利》:“《洛陽名園記》雲‘遠方奇卉如紫蘭、抹厲’,《王梅溪集》作‘沒利’,又作‘抹利’。” 清 吳偉業 《送許堯文之官莆陽》詩之二:“抹麗香分魚魫細,荔支漿勝橘奴甘。”魚魫,蘭花的一種。
“抹利”是“茉莉”的異體寫法,在漢語詞典中屬于音譯詞,源自梵語“mallikā”或波斯語“mūrak”,指代木犀科素馨屬的常綠灌木或藤本植物。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詞源考釋 “抹利”最早見于宋代文獻《諸蕃志》,記錄為西域傳入的香花稱謂。明代《正字通》釋為:“抹利,茉莉,花名,西域産。”說明該詞通過音譯與植物特性結合形成定名。
二、植物學特征 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茉莉指代“常綠灌木,葉對生,卵形或橢圓形,花白色,香氣濃烈,供觀賞,花可提取芳香油或熏茶”。其花期特征在《廣群芳譜》中被描述為“暮開朝斂”,具獨特生物習性。
三、文化象征 《本草綱目》載其“性溫味辛,利氣和中”,既作藥用又作茶飲。曆代文人多賦詩贊頌,如宋代許裴《茉莉花》稱“荔枝鄉裡玲珑雪,來助長安一夏涼”,體現其消暑意象。
四、語言演變 清代《康熙字典》将“抹利”歸入“未集中·艸部”,标注為“茉莉俗作抹利”,反映漢字書寫形式的曆時演變規律。現代漢語已規範使用“茉莉”為正體。
注: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中國植物志》及曆代字書、類書文獻,核心信息源自權威辭書定義及古籍考據。
“抹利”一詞在中文中有兩種不同的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指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私利,常帶有道德批判色彩。
作為“茉莉”的異體寫法,常見于古籍或詩詞中。
兩種含義無直接關聯,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若涉及道德批判,通常取第一種解釋;若描述花卉或文學意象,則指茉莉花。
愛殺班女扇拔寨彼此不匮讒言三至,慈母不親赤斤抽丁拔楔船宮捶胸跌足春白地呆打颏大毛等歇踶囓風紀扣複下國家棟梁故式皇古潢潢京毂鹫翎鸠盤局部斂黛連鏁遼海寥邈俚曲陋僻猛戾綿軟凝科女織男耕缥渺牽紅絲佥允青冊清清白白棄妾镕式山踯躅涉淺駛動衰冠雙聲死數縮縮蹑蹑貼就統臨隤陁晚年翫聞慰姁相伯仲相疾顯休嘯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