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目逃的意思、目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目逃的解釋

謂眼睛受到突然刺激而避開。形容心存怯懦。《孟子·公孫丑上》:“ 北宮黝 之養勇也,不膚撓,不目逃。” 孫奭 疏:“言 北宮黝 之養勇,人刺其肌膚,不為撓卻;人刺其目,不以目轉睛而逃避。”《韓非子·顯學》:“ 漆雕 之議,不色撓,不目逃。” 黃忏華 《亡友周仲穆哀辭》:“何處無肥噬,誰人不目逃。”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目逃”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因愧疚、害怕或羞愧而不敢直視他人目光,試圖逃避審視。該詞常用于形容人在心虛或怯懦時的表現。

二、出處與典故

  1. 《孟子·公孫丑上》
    記載北宮黝培養勇氣的方式:“不膚撓,不目逃”,即肌膚被刺不退縮,眼睛被刺不躲避,強調直面挑戰的勇氣。
  2. 《韓非子·顯學》
    提到漆雕氏“不色撓,不目逃”,進一步将“目逃”與性格剛毅、不露怯懦聯繫起來。

三、使用場景

四、延伸對比

與“色撓”(因恐懼而臉色改變)常并列使用,二者均指外在表現反映内心怯懦,但“目逃”更側重視覺回避的細節。


如需具體例句或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孟子》《韓非子》原文或權威詞典進一步查閱。

網絡擴展解釋二

目逃的意思

目逃(mù táo)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目光逃避。表示視線不敢直視,回避他人或事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目逃的部首是目(mù),是表示眼睛的意思;筆畫數為10畫。

來源

目逃的來源很多,但最早見于《莊子·外物》篇:“眼無目,乃著實處;耳無耳,乃無他聲;心無心,乃無他情;是無物無我無對,為無為奇。”意思是當我們的眼睛沒有定向地觀察,沒有固定的所見,才會達到一種真正實在的境地。

繁體

目逃的繁體字為「目逃」。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目逃的寫法與今天的漢字略有不同,具體形狀可能會有些差異,但字義相同。

例句

1. 他們表面上對着他微笑,但眼神卻目逃其視。

2. 當她詢問他的時候,他不自覺地目逃。

3. 在面對尴尬的局面時,他總是選擇目逃的方式來應對。

組詞

組詞可以包括:目光、目瞪口呆、逃避、視線等。

近義詞

近義詞可以包括:回避、躲避、避開、逃脫等。

反義詞

反義詞可以包括:目視、注視、凝視、正視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