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关牒的意思、关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关牒的解释

《旧唐书·职官志二》:“凡京师诸司,有符、移、关、牒下诸州者,必由於都省以遣之。”关与牒皆旧时公文书名,后以“关牒”指行文通知。 宋 苏轼 《相度准备赈济第一状》:“右谨件如前。本司已具上项事件,关牒本路转运、提刑司,照会相度施行去讫。”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关牒”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公文形式,主要用于官方机构之间的行文通知或通关许可。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关牒”由“关”和“牒”两种文书合并而来:


二、历史背景与用途

  1. 制度依据
    据《旧唐书·职官志二》记载,唐代中央机构向地方州府下发公文时,需通过尚书都省统一传递,其中包含“符、移、关、牒”四种形式,关牒即属其一。

  2. 实际应用
    宋代沿用此制,如苏轼在《相度准备赈济第一状》中提到,地方事务需通过关牒通知转运司、提刑司等机构协同处理。


三、现代意义

“关牒”现已不用于实际行政,但作为历史词汇,常见于古籍研究与文献考据中,代表古代公文制度的运作方式。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公文类型(如符、移等),可参考《唐六典》《宋史·职官志》等典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关牒:词义

关牒(guān dīng)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警告、禁令或通知。它通常用于书面语言,表示对某些事情或行为的禁止或警示。

关牒:拆分部首和笔画

关牒的部首为关(guān),它由丨(一)和二(贰)组成。

关牒的总笔画数为11笔,其中关部的笔画数为6笔,牒部的笔画数为5笔。

关牒:来源

关牒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法律制度。在古代,官府会在重要场所或者边境上悬挂或发放一种特殊的通牒,用于警告或通告群众。这种通牒称为关牒,后来就演变成了表示警告或禁令的词语。

关牒:繁体

关牒的繁体写法为關牒。

关牒: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字形有一些差异。关牒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为關牒。相比现代汉字,古代的字形更加古朴、简洁。

关牒:例句

1. 学校门口贴着一张关牒,禁止车辆进入。

2. 政府发出关牒,要求市民节约用水。

关牒:组词

1. 关注(guān zhù):强调对某个人或事物的重视或关心。

2. 关切(guān qiè):表示对某个问题或局势的关心和忧虑。

3. 关怀(guān huái):表示对他人的关心、体贴和照顾。

关牒:近义词

1. 告示(gào shì):通知、公告。

2. 警告(jǐng gào):警示、提醒。

3. 禁令(jìn lìng):法律或规章制度对某些行为的限制。

关牒:反义词

1. 启示(qǐ shì):表示启发、指引,相反于关牒的禁止意义。

2. 放行(fàng xíng):表示允许通过,相反于关牒的禁止行为。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