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amine oneself] 反省、檢查自己的良心
我已盡全力,即使失敗,我也問心無愧
(1).兩手合十當胸。《醒世姻緣傳》第三二回:“一日兩頓飯,沒端碗,先打着問心替嫂子念一千聲佛,這碗飯才敢往口裡撥拉。” 老舍 《正紅旗下》一:“她隻在我母親在我們屋裡給竈王與財神上了三炷香之後,才搭讪着過來,可有可無地向神像打個問心。”
(2).猶言扪心自問。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禀帖贅說》:“問心既為勿欺……或可無煩再駁耳。”
“問心”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為綜合解釋:
雙手合十當胸
指雙手合攏置于胸前的動作,常見于宗教禮儀或傳統習俗。例如《醒世姻緣傳》中“先打着問心替嫂子念一千聲佛”,此處表示行禮時的虔誠姿态。
自我反省與道德審視
指通過内心自省檢查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良心,如“問心無愧”。例如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提到“問心既為勿欺”,強調真誠自省。
古典文學
常見于明清小說,如老舍《正紅旗下》描述“向神像打個問心”,體現傳統禮儀場景。
現代引申義
多用于表達坦蕩心境,如“青春應發憤圖強,問心無愧”(例句),強調行事需對得起良心。
“問心”既是具體動作,也是抽象的道德反思,現代更側重後者,常用于強調自我審視與精神坦蕩。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醒世姻緣傳》等文獻來源。
《問心》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自問自答心中的是非曲直。
《問心》的拆分部首是門 (mén) ,拼音是mēn。它的總筆畫數為8。
《問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道家思想。它強調個人内心的自我審視和反思,以尋找真理和道義。
《問心》的繁體字是「問心」。
在古時候,漢字「問心」的寫法可能有所差異,但整體結構和意義基本相同。
1. 在做決定之前,我必須先問問自己的心:我做的是否正确?
2. 面對誘惑,要時刻問心,保持内心的堅定和純淨。
1. 自問自答
2. 問心無愧
3. 内心琢磨
4. 心聲如一
5. 心口一緻
1. 反思
2. 反省
3. 自省
4. 思考
5. 尋求内心的答案
1. 忽視
2. 忽略
3. 不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