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心的意思、問心的詳細解釋
問心的解釋
[examine oneself] 反省、檢查自己的良心
我已盡全力,即使失敗,我也問心無愧
詳細解釋
(1).兩手合十當胸。《醒世姻緣傳》第三二回:“一日兩頓飯,沒端碗,先打着問心替嫂子念一千聲佛,這碗飯才敢往口裡撥拉。” 老舍 《正紅旗下》一:“她隻在我母親在我們屋裡給竈王與財神上了三炷香之後,才搭讪着過來,可有可無地向神像打個問心。”
(2).猶言扪心自問。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禀帖贅說》:“問心既為勿欺……或可無煩再駁耳。”
詞語分解
- 問的解釋 問 (問) è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請人解答:詢問。問答。問題。問鼎(指圖謀奪取政權)。問津。質問。過問。 為表關切而詢問:慰問。問候。問長問短。 審訊,追究:審問。問案。唯你是問。 管,幹預:概不過
- 心的解釋 心 ī 人和高等動物體内主管血液循環的器官(通稱“心髒”):心包。心律。心衰。心悸。 中央,樞紐,主要的:心腹。中心。 習慣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況,感情等:心理。心曲。心魄。心地。心扉。衷心。心曠神
專業解析
"問心"是一個漢語動詞短語,其核心含義指自我反省、自我審視或扪心自問,即向自己的内心發問,審視自己的思想、行為或動機是否符合道德、良知或情理。
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
字義拆解與核心概念:
- “問”: 本義為詢問、探究。
- “心”**:** 指内心、良心、思想情感。
- 合義: “問心”即指向自己的内心發問、探求内心的真實想法或感受,進行自我檢查。它強調的是個體内在的道德審判或情感确認過程。
-
主要含義與用法:
- 自我反省與道德審視: 這是“問心”最核心的用法。指在做出行為或決定後(或之前),對自己的動機、行為後果進行内在的審視和評判,看是否符合道德标準、社會規範或自己的良知。常與“無愧”或“有愧”連用,構成“問心無愧”(指經得起自我良心的拷問,感到坦然)和“問心無愧”(指良心不安,感到愧疚)。
- 示例: “他一生行事光明磊落,自覺問心無愧。”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 示例: “這件事處理得是否公平,你可以自己問心。” (來源:《漢語大詞典》)
- 扪心自問與情感确認: 在情感或認知層面,指向自己内心尋求答案或确認真實感受。
- 示例: “夜深人靜時,他常常問心,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來源:日常語言用法,體現自我探索)
- 尋求内心安甯: 通過自我反省,達到内心的平靜和坦然。
-
出處與權威解釋:
- 雖然“問心”作為固定短語的直接古文出處不如“問心無愧”那樣顯赫,但其概念深深植根于儒家“自省”的傳統思想(如《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現代權威辭書均将其作為标準詞條收錄并解釋。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對“問心”的解釋聚焦于“反省”這一核心義,并重點闡釋了“問心無愧”這個常用搭配的含義。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
- 《漢語大詞典》: 提供了更豐富的釋義,包括“自我反省”和“求得内心平靜”等層面,并引用了部分近現代文學作品的用例佐證其用法。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同樣強調其“反躬自問”的含義,并指出常與“有愧”、“無愧”搭配使用。 (來源:李行健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出版)
“問心”是一個強調内在反思和道德/情感自省的動詞短語。它要求個體向自己的内心發問,審視行為動機、道德立場或真實情感,以達到明辨是非、求得心安或确認自我的目的。其最典型的用法是與“無愧”或“有愧”結合,表達個體對自身行為在道德層面上的評判結果。該詞及其常用搭配是漢語中表達自我道德審視和内心安甯的重要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問心”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為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
雙手合十當胸
指雙手合攏置于胸前的動作,常見于宗教禮儀或傳統習俗。例如《醒世姻緣傳》中“先打着問心替嫂子念一千聲佛”,此處表示行禮時的虔誠姿态。
-
自我反省與道德審視
指通過内心自省檢查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良心,如“問心無愧”。例如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提到“問心既為勿欺”,強調真誠自省。
二、文學與日常用法
三、核心關聯詞
- 問心無愧
源自對自我行為的肯定,如“即使失敗,我也問心無愧”,體現道德标準的内心衡量。
“問心”既是具體動作,也是抽象的道德反思,現代更側重後者,常用于強調自我審視與精神坦蕩。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醒世姻緣傳》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飽嗝扁善部寄布料存貨撮口得解東合駧駾鬥婵娟發孚放工匌帀觀音蓮國靈含章天挺減算郊歧嚼牙記諜隽軌儁雄據守居息坑戶老伴伶官林泉約臨時性離羣索居路宿面革滅性羃籬墓刻難説話内顧盤秤披蕩杞柳窮家子跧形诎信人造行星濡濡三鱓深奸巨猾十年窗下書命舒揚素肌訴權吐哺握發窩子香桶兒相杖相招枵腹狎鷗析骸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