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ter way;water route] 水上航線
從煙台去大連,水路比陸路便利
(1).水上航行的路線。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汳水》:“《續述徵記》曰:‘ 劉公 遣 周超之 ,自 彭城 緣 汳 故溝,斬樹穿道七百餘裡,以開水路。’”《書·禹貢》“達于 河 ” 唐 孔穎達 疏:“《傳》雲:‘沿 江 入海,自海入 淮 ,自 淮 入 泗 。’是言水路相通,得乘舟經達也。”《水浒傳》第十六回:“此去 東京 ,又無水路,都是旱路。”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動中的第二次大失敗》:“當時沒有從旱路出兵,而是采取的水路,看來是有直搗 幽 燕 ( 安祿山 的根據地)的想法。”
(2).古代皇室貴族出行時,令人前導且灑水于路,謂之“水路”。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設凡貴遊出,令一二十人持鍍金水罐子前導,旋灑路過車,都人名曰‘水路’。”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公主出降》:“公主出降亦設儀仗行幕,步障水路。凡親王公主出則有之。皆係街道司兵級數十人,各執掃具、鍍金銀水桶,前導灑之,名曰‘水路’。”
水路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指船舶通行的航道,即自然形成或人工開鑿的江河湖海等水域中可供船隻航行的路線。例如:“長江是連接中國東西部的重要水路。”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強調水路的自然屬性,指地表水流動形成的固定通道,如河流、運河等,具有運輸、灌溉等功能。
來源:《地理學名詞》(第二版),科學出版社。
指水上運輸網絡,包括内河、沿海及遠洋航線,與陸路、空路并列構成三大運輸方式。
來源:《交通運輸術語》(GB/T 18529-2001),國家标準。
部分文獻将“水路”喻指行程或途徑,如《水浒傳》“取水路直奔梁山泊”。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漁業中稱“水路”為魚群洄遊路線(如“春季水路”),航海業則指船舶預定航線。
來源:《中國漁業百科全書》《航海技術術語》。
水路 vs 水道:
注: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及行業标準,實際應用需結合具體語境。
“水路”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主要含義和用法:
提示:以上釋義綜合了權威辭典、曆史文獻及文學用例。如需進一步考證古代用法或現代交通術語,可參考《水經注》《資治通鑒》等典籍或專業航運資料(, )。
班師得勝陂塘柳摽虔鬓鬣補湊曹白魚長篇大論楚囚大慶達占搭轉點脣頂門杈東闖西踱斷蛇訛竄豐城劍風聞豐腴負壓幹巴利脆官序龜腳貴孽酣嬉讧熾禍基貨舟互溶郊歌解明九如厥貉撩開零位蠻鞭扪心自問苗田命籍泯化南史恁們強大虔切謙損慶宥阙亡乳毛嚅嚅順濟王書棚本私益特價同床異夢投師頹敗拓迹晩粳夏侯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