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護。 前蜀 杜光庭 《胡璠尚書地網醮詞》:“永承濟護之恩,敢負真靈之祐。”
濟護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少見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語用兩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濟”本義為渡河,引申為幫助、救助(《漢語大詞典》),如“濟困扶危”;“護”指保護、維護,如“護佑”。二者結合,“濟護”指通過救助行為實現對他人的保護,強調“救助”與“守護”的雙重意義。例如清代文獻中“濟護災民”即指在災荒中既提供物資救助,又保障災民安全。
詞源與曆史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屬書面用語。《漢語大辭典》收錄其釋義為“救濟保護”,如明代《醒世恒言》中“濟護孤弱”描述對弱勢群體的幫扶。現代漢語中,因詞彙演變,該詞逐漸被“救助”“庇護”等替代,但仍可在特定語境(如曆史研究、文學創作)中體現古典韻味。
語用辨析
與近義詞“救濟”相比,“濟護”更突出保護性,隱含長期性;與“庇護”相比,則強化了物質支援的内涵。例如“濟護難民”不僅指收容,還包含提供生活資源的行為。
權威來源參考:
“濟護”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詞義
“濟護”意為救護,指對他人或事物進行救助與保護。該詞由“濟”(幫助、救濟)和“護”(保護、維護)組合而成,強調救助與守護的雙重含義。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前蜀杜光庭的《胡璠尚書地網醮詞》:“永承濟護之恩,敢負真靈之祐。”此處“濟護”表達了對神靈救護之恩的感念。
單字解析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多用于古文或特定語境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例如:“濟護災民”可指對受災者的救助與保護。
“濟護”是古漢語詞彙,核心含義為“救護”,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救助與保護的雙重作用。
白木耳白奏北山摩崖造像璧诰駁答帛書讒脣吃诟崇好仇害盜魁點璧點補攧落都功斷齑塊粥幹蠱耕桑耗廢合二為一黑漆一團河市弘願話長浣花溪禍難奸矯狡狯孑然一身矜寵進哨禁魇斤欘卡尺開闊眼界快惬阆風巅兩歧靈洞理應面論名存實亡謀材憑籍起奸輕微靘壯颡叫子蛇皮試嘗濕度熟戶説得特長滕室銅蟾無聲掀天動地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