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被丢棄之物;廢物。《老子》:“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唐 杜甫 《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鄭少尹審》詩:“百年同棄物,萬國盡窮途。” 清 李漁 《閑情偶寄·器玩·茶具》:“凡製茗壺,其嘴務直,購者亦然。一曲便可憂,再曲則稱棄物矣。”
(2).比喻沒用之人。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劉文清語》:“ 乾隆 末, 和相 當權,最尚奢華……其衣冠敝陋、悃幅無華者,人皆視為棄物。”
“棄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含義
指被丢棄的物品或廢物,即失去原有使用價值、被遺棄的東西。例如:
古籍中的體現
指代“無用之人”,含貶義。例如清代文獻中“再曲則稱棄物矣”形容器物若設計不當則如同廢人。
通過古籍與現代語境的結合,“棄物”既承載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考,也反映當代社會對資源管理的重視。
棄物是指被抛棄或丢棄的物品或物質,不再被使用或重視的東西。
棄字的部首是弓,總筆畫數為十筆。
棄字最早出現在古代的甲骨文中,後來逐漸演變成現代漢字。
在繁體字中,棄字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棄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上面多加一個“弓”字形狀的部分,表示彎曲的形态。
1. 他弄壞了手機,于是将其棄于垃圾桶。
2. 這家公司常常會棄用舊的機器設備。
廢棄、棄置、抛棄、棄權
舍棄、丢棄、抛棄、放棄
保留、使用、珍視、保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