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麻布縫制的衣衫。 唐 白居易 《東城晚歸》詩:“晚入 東城 誰識我,短靴低帽白蕉衫。” 明 袁宏道 《柳浪雜詠》之二:“蕉衫烏角巾,半衲半村民。”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七:“﹝ 袁香亭 ﹞《消夏雜詠》雲:‘科頭赤足徜徉過,一領蕉衫尚覺多。’”
“蕉衫”是古代一種用麻布縫制的衣衫,其名稱與材質、用途相關,常見于詩詞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析:
材質與制作
蕉衫的“蕉”指蕉麻(又稱馬尼拉麻),其纖維可織布。因此,蕉衫實為蕉麻纖維制成的粗布衣。這種布料透氣輕便,適合夏季或日常勞作穿着。
文獻例證
文化意涵
蕉衫多與隱逸、簡樸生活相關聯,常見于文人筆下,體現淡泊或歸隱山野的志趣。其材質天然,穿着者身份多為平民或追求自然的士人。
“蕉衫”不僅是古代服飾的實物,更承載了傳統文化中對質樸生活的審美傾向。
《蕉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蕉」和「衫」。
「蕉」的部首是「艸」(草字頭), 筆畫數為14;「衫」的部首是「衤」(衣字旁),筆畫數為6。
「蕉衫」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它最早出現在北宋文學家辛棄疾的詞作中,用來形容婦女穿着柔軟、嬌美的衣袍。
「蕉衫」的繁體字為「蕉衫」,和簡體字形式相同。
在古代,「蕉衫」的寫法可能會稍有變化,但整體形狀相似。辛棄疾的詞作中描述的「蕉衫」寫法如下:「蕉衫暗浥溉香露,蕙藻汀洲曳豔雨」。
雖然「蕉衫」一詞用得較少,但以下是一個例句來展示它的意義和用法:
「她穿着一襲繡花的蕉衫,像一朵盛開的花朵,在人群中格外顯眼。」
組詞「蕉衫」主要用作形容詞短語,用來描述柔軟、嬌美的衣袍。例如:
「蕉衫柔美」
蕉衫的近義詞可以是「絲衫」、「綢衫」等詞語,它們都用來形容婦女穿着柔軟華麗的衣袍。
蕉衫的反義詞可以是「僵硬衣物」、「粗布衫」等詞語,用來形容質地堅硬或粗糙的衣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