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錢糧的官員一籌莫展,無計可施。形容國庫空虛,財政拮據。《廿載繁華夢》第三十回:“朝廷因連年國費浩煩,且因賠款又重,又要辦理新政,正在司農仰屋的時候,勢不免裁省經費。” 梁啟超 《中國國債史》:“ 光緒 廿一年九月,即應償第一次五十兆兩之期,司農仰屋,不能不乞靈於外債。” ********* 《大哀篇》:“重以庫帑空虛,歲出增巨,借款未成,司農仰屋,勢不能不加征重斂於民。”
“司農仰屋”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ī nóng yǎng wū,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主管錢糧的官員一籌莫展,無計可施,形容國庫空虛、財政拮據的困境。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國家或機構因經濟困難而無法有效運作的狀态。
詞義分解
用法特點
出處
最早見于清代黃小配的《廿載繁華夢》第三十回:
“朝廷因連年國費浩煩,且因賠款又重,又要辦理新政,正在司農仰屋的時候,勢不免裁者經費。”
例句
“據國計民生上立論,府庫日虛,司農仰屋,若再興大工,尤恐支绌!”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農民仰望房屋,表示對勞動者的尊重”,這屬于誤解。權威來源均指向其財政困境的含義,需注意區分。
《司農仰屋》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當農民在田地工作時,仰起頭看見自己的住所,心情歡快。可以理解為勞動者在辛勤工作後,看到家園的舒適與安逸而感到欣慰。
《司農仰屋》的拆分部首為“聿”、“宀”和“屍”,其中,“司”部首為“聿”,表示書法的意思;“農”部首為“宀”,表示與農業相關的事物;“仰”部首為“屍”,表示仰起的姿勢。筆畫總數為21畫。
《司農仰屋》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孟子·盡心上》一篇中。後來,《司農仰屋》成為了古代文人士人正直、勤勞、有責任感的象征。
相對應的繁體字為《司農仰屋》。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對于《司農仰屋》的寫法有一定變化。例如,古代有時将“農”字寫作“農”,将“屋”字寫作“宇”。這些變化是因為漢字演變過程中的書寫規範和風格的不同所緻。
他辛勤勞動了一天,當他坐在農田裡仰望自己的家時,心中充滿了《司農仰屋》的幸福感。
完成一件艱巨的任務之後,他感到内心充滿了《司農仰屋》的快樂。
- 司論:指司法界人士就某一問題進行讨論的意見。
- 仰望:向上望着某個目标,表示對它的敬意或向往。
- 農家:指農民家庭。
- 屋檐:房屋前挑出瓦片等用來遮蔽雨水的部分。
近義詞:回望、仰視、神往
反義詞:低頭、俯視、垂頭喪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