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 適 鄭 ,與弟子相失, 孔子 獨立郭東門。 鄭 人或謂 子貢 曰:‘東門有人,其顙似 堯 ……纍纍若喪家之狗。’”後以“忘家狗”比喻窮迫無處存身的人。忘,通“ 亡 ”。 明 鄭若庸 《玉玦記·投賢》:“想 仲尼 亦似忘家狗,不信你這樣人做官,也難知雕鶚解橫秋。”
“忘家狗”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出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忘家狗”比喻窮困潦倒、無處容身的人。其中“忘”是通假字,通“亡”,表示失去或喪失()。
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周遊列國時,在鄭國與弟子失散,獨自站在城門外,被當地人形容為“累累若喪家之狗”()。
文獻用例
明代鄭若庸在《玉玦記·投賢》中寫道:“想仲尼亦似忘家狗”,借用孔子典故表達對落魄境遇的感慨()。
通假字說明
“忘”在此處并非現代“忘記”之意,而是假借為“亡”,表示“失去”或“流離失所”的狀态()。
總結用法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文學語境,帶有自嘲或形容他人困頓的色彩,現代使用頻率較低,需注意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原文或漢典等工具書()。
《忘家狗》這個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特别健忘,對家庭事務或責任缺乏關注和記憶。這個詞的含義類似于“忘恩負義”或“背叛家庭”的意味。
《忘家狗》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為“心”、“口”、“犬”,具體的漢字拆分為“忄”、“口”、“犬”,共計8畫。
《忘家狗》這個詞源于中國的俗語,用以形容那些犯下忘恩負義或背叛家庭的人。
《忘家狗》這個詞的繁體字為《忘傢狗》。
古時候,對于《忘家狗》這個詞的寫法多樣。例如,明朝時期的《康熙字典》中将其寫為“忄、忘、兒(兒)犬”,形如“⺞㐄⺍”。這個寫法在曆史上可能存在多種變化。
1. 他對父母的辛勞完全不在意,簡直就是個忘家狗。
2. 别把他當成朋友了,他是個徹頭徹尾的忘家狗。
忘恩負義、背叛家庭、無情無義、無心無念、不知家恩、忽忘家事。
忘恩負義、不知感恩、恩将仇報、忘本、背叛家庭。
銘記家恩、感恩圖報、心系家庭、孝順親人、忠誠守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