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umpling won ton] 以面團皮包裹餡心後,放在湯水中煮熟,和湯同時食用
亦作“餫飩”。1.一種面食。用薄面片包餡做成。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酒食》:“今衣冠家名食,有 蕭 家餛飩,漉去湯肥,可以瀹茗。”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上·痢》:“水穀痢、小兒疳痢,﹝樗白皮﹞并水和作餫飩煮食。”《水浒傳》第三回:“ 鄭屠 道:‘卻纔精的,怕府裡要裹餛飩,肥的臊子何用?’”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冬至》:“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 張天翼 《大林和小林》第二章:“ 皮皮 ,你們要是遇見了馄饨擔子,就叫他挑到我這兒來,我要吃馄饨。”
(2).指饅頭。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三》:“餅,麵餈也。《方言》謂之餛飩,又謂之餦。然餛飩即今饅頭耳,非餅也。京師謂之饝饝。”
(3).用來渡水的浮囊。 清 餘慶遠 《維西見聞記》:“餛飩,即《元史》所載革囊也。不去毛而躉剝羖皮,紮三足,一足噓氣其中,令飽脹,紮之,騎以渡水,本 蒙古 渡水之法,曰皮餛飩。”
關于“馄饨”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馄饨”的正确讀音為hún tun(輕聲),而非常見的誤讀“hún dùn”或“hún tūn”。其名稱源于古代漢語,《說文解字》中解釋:“馄,渾也;饨,吞也”,意指食物形狀渾圓、食用時需吞咽的特點。
如今馄饨的餡料和湯底更加多樣化,如海鮮、蔬菜餡,以及骨湯、紅油等風味,適應不同地區的飲食偏好。
如需了解具體制作步驟或文化典故,可參考來源網頁的完整内容。
馄饨(húntun)是一種中國傳統的小吃,外形類似于餃子,由半透明的薄皮包裹着餡料制成。餡料通常由豬肉、鮮蝦、蔬菜和調味料等制成。煮熟的馄饨味道鮮美,口感豐富,是許多地方的人們喜愛的美食。
馄饨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食,總共有10個筆畫。
馄饨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據說最早出現的時候稱為“揚州煎餃”,後來逐漸發展演變成為現在的馄饨。現在,馄饨已成為了中國傳統的獨特美食之一,被廣泛傳播和接受。
馄饨的繁體寫法為餛飩。
古時候馄饨的漢字寫法為“餛飩”,可見現在的寫法與古時候的寫法相似。
1. 我去小攤吃了一碗熱騰騰的馄饨,味道非常好。
2. 這家馄饨店的特色是鮮蝦餡的馄饨,非常受歡迎。
馄饨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
1. 馄饨湯:用馄饨作主要食材煮成的湯。
2. 馄饨攤:出售馄饨的小攤位。
3. 馄饨館:專門經營馄饨的餐館。
馄饨的近義詞有餃子、水餃。
馄饨的反義詞可以是其他不同形狀或做法的小吃,比如包子、饅頭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