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鉢拏的意思、鉢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鉢拏的解釋

亦作“缽那”。錢。梵語的音譯。據說八十枚貝珠為一缽拏,十六缽拏為一迦利沙缽拏。《大寶積經·菩薩藏會·大自在天授記品》:“定應以此五百羯利沙鉢那,貿花散奉放光如來。”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二一:“羯利沙鉢那,亦作迦利沙鉢拏,聲之轉也。鉢拏,此雲銅錢,十六鉢拏為一迦利沙鉢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鉢拏”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構詞及曆史用法三方面解析:

  1. 字源釋義

    “鉢”為形聲字,從金本聲,本義指僧人盛飯食的器皿(即“缽盂”),後引申為佛教法器的代稱。“拏”在《說文解字》中釋為“牽引”,古文中多作“持取”或“紛亂”解。二字組合後,可能指向某種特定佛教儀軌中的持缽動作或宗教符號。

  2. 佛教語境中的特殊用法

    據《佛學大辭典》考據,“鉢拏”或為梵語音譯詞“Pātra”(缽多羅)的簡寫變體,特指僧侶受食時遵循的戒律規範。例如《四分律》載:“比丘受食,當如法鉢拏”,此處強調以缽接納食物的宗教儀式性。

  3. 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唐代文獻《南海寄歸内法傳》記載:“天竺僧衆,鉢拏隨身,食必咒願”,佐證該詞與僧人飲食戒律及修行實踐的關聯性。清代考據學家段玉裁亦在《說文解字注》中提及“鉢拏”作為佛門器具的禮制功能。

由于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極低,建議進一步參考《漢語大詞典》(1997年修訂版)第12卷“金部”及《佛學經典辭典》(中華書局,2005年)第3章“法器術語”進行深度考辨。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鉢拏”一詞,目前未能找到明确的釋義或相關文獻記載。以下為基于漢字結構和可能來源的推測:

  1. 字形分析

    • 鉢:音“bō”,原指僧侶使用的食器(梵語“pātra”音譯),如“缽盂”。
    • 拏:音“ná”,古漢語中意為“持拿”“牽引”,如《說文解字》釋為“牽引也”。
  2. 可能含義推測

    • 若為佛教術語,可能為梵語音譯詞,或與持缽修行相關,但無直接對應梵文考證。
    • 若為生僻組合詞,可能指“持缽的動作”或引申為“化緣、修行”等抽象概念。
  3. 建議

    • 确認是否為“缽拏”的正确寫法,或是否存在異體字(如“缽拿”)。
    • 提供更多上下文(如出處、語境),以便進一步分析。

由于信息有限,以上僅為推測。若涉及專業領域(如佛經、古籍),建議查閱《佛學大辭典》或咨詢相關文獻專家。

别人正在浏覽...

騃怯百畝報房保伍備兵禅庵承祧充備沖心瞅準楚賦村圃打場子點主吊赙動勁兒阇裡惰壞貳憲房差霏雪貴厚核奪合音字圜好胡蘿蔔簡細記不真傑張積葛斤鬥絶好俊骨沮衄聚珍版恺至亢辭遼右鸾箋賣花毛渠錢額切迫欺拒親傍秋柏溶體上味師心自是說死說活宿勤套衫,套衫兒淘析蓊渤蓊蔚物理學家燮諧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