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鉢拏的意思、鉢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鉢拏的解釋

亦作“缽那”。錢。梵語的音譯。據說八十枚貝珠為一缽拏,十六缽拏為一迦利沙缽拏。《大寶積經·菩薩藏會·大自在天授記品》:“定應以此五百羯利沙鉢那,貿花散奉放光如來。”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二一:“羯利沙鉢那,亦作迦利沙鉢拏,聲之轉也。鉢拏,此雲銅錢,十六鉢拏為一迦利沙鉢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鉢拏”一詞,目前未能找到明确的釋義或相關文獻記載。以下為基于漢字結構和可能來源的推測:

  1. 字形分析

    • 鉢:音“bō”,原指僧侶使用的食器(梵語“pātra”音譯),如“缽盂”。
    • 拏:音“ná”,古漢語中意為“持拿”“牽引”,如《說文解字》釋為“牽引也”。
  2. 可能含義推測

    • 若為佛教術語,可能為梵語音譯詞,或與持缽修行相關,但無直接對應梵文考證。
    • 若為生僻組合詞,可能指“持缽的動作”或引申為“化緣、修行”等抽象概念。
  3. 建議

    • 确認是否為“缽拏”的正确寫法,或是否存在異體字(如“缽拿”)。
    • 提供更多上下文(如出處、語境),以便進一步分析。

由于信息有限,以上僅為推測。若涉及專業領域(如佛經、古籍),建議查閱《佛學大辭典》或咨詢相關文獻專家。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标題:「鉢拏」意思、部首、筆畫、來源、繁體字、古代漢字字形、例句 段落一:意思 「鉢拏」(發音:pó ná)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用于描述把東西放在一個碗或盤子裡提起來的動作。具體可以理解為「盛裝」或「載取」。這個詞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于形容做菜或盛裝食物的動作。 段落二:部首與筆畫 「鉢拏」這個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金屬(钅)部,右邊是奴(奴)部。金屬部表示與金屬有關,奴部表示奴隸。整個字有12個筆畫。 段落三:來源與繁體字 「鉢拏」一詞是從梵文「Pāṇī」或「Pāṇa」演變而來,最初是印度早期佛教語言中的一個詞。在漢字中「鉢拏」的繁體字為「缽拿」。 段落四:古代漢字寫法 在古代,「鉢拏」的寫法并不完全相同。古代的寫法是「鉢拿」,其中的「鉢」部分還包含有「金」的字義,表示與金屬相關的意義。這個字形在漢字演變過程中經曆了一些變化。 段落五:例句 1. 我用筷子鉢拏了一塊水果。 2. 他習慣用右手鉢拏碗。 3. 她輕輕地鉢拏着一杯茶遞給了我。 段落六: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鉢拏勺、鉢拏盤 近義詞:拿、端、托 反義詞:放下、放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