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察;鑒識。《三國志·魏志·荀彧傳論》:“ 荀彧 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鑒先識,未能充其志也。”《晉書·呂光載記》:“ 梁熙 文雅有餘,機鑒不足,終不能納善從説也,願不足尤之。”《隋書·楊素傳》:“ 越國公素 ,志度恢弘,機鑒明遠,懷佐時之略,包經國之才。” 宋 秦觀 《漫郎》詩:“ 元公 機鑒天所高,中興諸彥非其曹。”
“機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明察、鑒識,常用于形容對事物本質的敏銳洞察力和判斷能力。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多用于曆史人物評價,強調智慧與預見性的結合,常見于對政治家、軍事家的褒揚語境中。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三國志》《晉書》等史書原文。
《機鑒》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機智的眼力和智謀”。它形容一個人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聰明才智和對事物的精準判斷能力。
《機鑒》的拆分部首是“田”和“金”,其中“田”是左邊的部首,表示與田地有關的事物;“金”是右邊的部首,表示與金屬有關的事物。根據漢字的構造規則,它的筆畫數是12畫。
《機鑒》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周勃傳》中,形容周勃有着機智的眼力和智謀,具備了辨别困難和緊急情況下的正确判斷能力。
《機鑑》是《機鑒》在繁體中的寫法,保留了原始的意義和讀音。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機的字形與現代稍有不同,布滿“巴”字形,意味着疾速;而鑒則以古代“鑒”字的字形為基礎。
他的機鑒決定了他在困境中脫穎而出。
機智、識鑒、眼力、智謀
眼光、洞察力、判斷力、智慧
愚笨、糊塗、遲鈍、無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