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道家煉丹所常用的硃砂、雄黃、雌黃、空青、雲母、硫黃、戎鹽、硝石八種石質原料。 晉 葛洪 《抱樸子·勤求》:“飛八石,轉九丹,冶黃白水。” 唐 趙嘏 《贈曹處士幽居》詩:“ 勾漏 先生冰玉然,曾将八石問羣仙。”
“八石”是道家文化中的術語,指古代煉丹常用的八種礦物原料,其解釋如下:
八石指道家煉丹術中的八種石質材料,主要用于煉制外丹(即礦物丹藥)。這一概念最早見于《周易參同契》等典籍,被視作煉丹的“外藥”基礎。
根據多數文獻記載,八石通常包括以下八種礦物:
不同典籍對八石的具體成分記載略有差異,可能與古代礦物命名或地域差異有關。需結合具體文獻上下文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煉丹術的文化背景,可參考《周易參同契》《抱樸子》等原著。
八石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一種古代稱量和計量重量的單位。它的意思是指相當于八斤(一斤等于兩千克)。
八石的拆分部首是“八”字的部首,并且它的構成部分中有三個獨立的筆畫。
八石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社會。在古代,人們用石頭來稱量和計量物品的重量,其中八石就是其中一個比較常見的單位。八石的形成可能是因為人們發現用八斤的石頭來稱量物品的重量較為方便和常見,所以漸漸形成了這個詞。
八石的繁體字為「八石」。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因此八石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但是大體上,它的寫法和現代漢字的寫法基本相同。
1. 我買了一塊魚,重量大約是八石。
2. 這袋米大概有八石。
沒有特定的組詞與八石相關。
八斤。
八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