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芒種的意思、芒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芒種的解釋

[Bearded Grain]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6月5、6或7日

詳細解釋

指稻、麥之類有芒刺的谷物。《周禮·地官·稻人》:“澤草所生,種之芒種。” 鄭玄 注:“澤草之所生,其地可種芒種。芒種,稻麥也。” 晉 郭璞 《江賦》:“播匪藝之芒種,挺自然之嘉蔬。”

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都在每年公曆六月六日前後。《逸周書·時訓》:“芒種之日,螳螂生。”《說郛》卷九引 宋 馬永卿 《嬾真子錄》:“所謂芒種五月節者,謂麥至是而始可收,稻過是而不可種。”《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他家隻覺得忙過殘冬,早到新春……纔過芒種,便是大秋。”參見“ 二十四節氣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通常在公曆每年6月5日至7日之間,此時太陽到達黃經75°。其名稱蘊含深刻的農事内涵,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芒"

    指谷物果實外殼的細刺,特指麥、稻等作物成熟時穗頂的針狀物。《現代漢語詞典》釋義為"禾本科植物子實外殼上長的針狀物"(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2. "種"

    既指播種(動詞),亦指種子(名詞)。《說文解字》注:"種,先種後熟也",強調農時特性(來源:中華書局《說文解字》)。

二、節氣特征

此時長江流域"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呈現雙搶農忙典型場景:

三、文化意涵

作為物候标志,芒種被賦予三重象征:

  1. 農事節點:"芒種不種,再種無用"諺語警示播種時限(中國農業博物館《節氣農諺集釋》);
  2. 氣候轉折:江淮流域進入梅雨期,濕熱天氣影響作物收儲(中央氣象台節氣科普);
  3. 民俗載體:民間延續"安苗祭祀""煮梅消夏"等習俗(國家非遺保護中心數據庫)。

典籍佐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明确指出芒種是谷類作物播種關鍵期(來源:國家圖書館古籍文獻庫)。


權威參考來源:

  1. 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2. 中國氣象局氣象科普平台
  3. 農業農村部農事節氣指導手冊
  4.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網
  5. 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校訂本

網絡擴展解釋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也是夏季第三個節氣,在每年公曆6月5日至7日交節。其名稱含義和節氣特點如下:

一、詞義解析

二、物候特征
古人将芒種分為三候:

  1. 螳螂破卵而生
  2. 伯勞鳥開始鳴叫
  3. 反舌鳥停止鳴叫
    這些現象反映出仲夏時節陰氣初生的自然規律。

三、農事意義
此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三夏"農忙期:

  1. 南方:水稻插秧接近尾聲,如四川盆地完成中稻移栽
  2. 北方:麥類作物搶收,同時播種玉米、大豆等秋熟作物
  3. 氣候影響:氣溫顯著升高,長江流域進入梅雨季節,充沛雨量有利作物生長。

四、文化内涵
芒種被賦予"把握時機"的哲學意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芒種"原指"有芒之種谷可稼種",體現了古人觀察自然規律指導農耕的智慧。

别人正在浏覽...

百裡襃益拔徙本管避朝變服並處餐魚策頑磨鈍長林嘲嘈稱呼橙子持心捶牛此風不可長打剌孫打閑讀為凡士林飛散高傲自大鬼蛱蜨歸葬箍圍韓範含一之德皓霰合兩為一交私霁風朗月雞尖疾犂畸流洽客精金美玉緊接擊石彈絲巨構檻棂楞家夥蓮瓣連裙俚歌靈芬論齒鋪聞青銅學士秋風落葉棄逐收報耍寡嘴說東忘西疏松騰起通海退鹢香土崄介閑説險征協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