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芒種的意思、芒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芒種的解釋

[Bearded Grain]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6月5、6或7日

詳細解釋

指稻、麥之類有芒刺的谷物。《周禮·地官·稻人》:“澤草所生,種之芒種。” 鄭玄 注:“澤草之所生,其地可種芒種。芒種,稻麥也。” 晉 郭璞 《江賦》:“播匪藝之芒種,挺自然之嘉蔬。”

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都在每年公曆六月六日前後。《逸周書·時訓》:“芒種之日,螳螂生。”《說郛》卷九引 宋 馬永卿 《嬾真子錄》:“所謂芒種五月節者,謂麥至是而始可收,稻過是而不可種。”《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他家隻覺得忙過殘冬,早到新春……纔過芒種,便是大秋。”參見“ 二十四節氣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也是夏季第三個節氣,在每年公曆6月5日至7日交節。其名稱含義和節氣特點如下:

一、詞義解析

二、物候特征
古人将芒種分為三候:

  1. 螳螂破卵而生
  2. 伯勞鳥開始鳴叫
  3. 反舌鳥停止鳴叫
    這些現象反映出仲夏時節陰氣初生的自然規律。

三、農事意義
此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三夏"農忙期:

  1. 南方:水稻插秧接近尾聲,如四川盆地完成中稻移栽
  2. 北方:麥類作物搶收,同時播種玉米、大豆等秋熟作物
  3. 氣候影響:氣溫顯著升高,長江流域進入梅雨季節,充沛雨量有利作物生長。

四、文化内涵
芒種被賦予"把握時機"的哲學意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芒種"原指"有芒之種谷可稼種",體現了古人觀察自然規律指導農耕的智慧。

網絡擴展解釋二

芒種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也是農曆夏季的第九個節氣。它表示“谷子芒熟而收割”。在華北地區,芒種一般落在6月6日或7日,而在南方地區則稍晚一些。

拆分部首和筆畫:

芒(草木):部首艸(草) +3畫

種(米、子):部首禾(禾谷)+4畫

來源:

芒種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宗伯·牧官/A.D. 1102.10》中,原意是指“谷子芒熟而收割”的季節。後來,這個詞漸漸被引申為節氣名稱。

繁體:

芒種(台灣、香港地區繁體字稱呼)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芒種的寫法有時候會有些變化,例如《說文解字》中記載的寫法是“芒:禾秕也”。禾秕即稻子和谷子的外殼或秕皮。

例句:

今年的芒種時節是在6月7日。

組詞:

芒果、芒果汁、芒刺在背、芒刺在身

近義詞:

夏至、六月節

反義詞:

大寒、小寒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