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racle inscription shown on tortoiseshells or animal bones of Shan Dynasty] 中國商代在甲骨上銘刻的占卜之辭。凡祭祀、征伐、田獵、出入、年成、風雨、疾病等常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兇,間有少數記事文字。亦稱“甲骨文”
殷 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問之事及占卜日期、結果等刻在所用龜甲或獸骨上,間或亦刻有少量與占卜有關的記事,這類紀錄文字通稱為蔔辭。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由于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故稱之為甲骨文。又由于主要是占卜的紀錄,故有時也稱之為‘蔔辭’。” 陳原 《社會語言學》11.5:“所根據的材料主要系蔔辭,即刻在龜殼或獸骨上的文字。”
蔔辭是中國商代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占卜記錄文字,屬于甲骨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記錄王室占卜活動及結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載體
蔔辭是商朝王室通過燒灼龜甲或獸骨進行占卜後,将占卜内容、結果等刻在甲骨上的文字。這些文字記錄了祭祀、征伐、田獵、天氣、疾病等國家大事與生活事務的吉兇預測,是研究商代曆史的一手資料。
2. 内容與結構
一條完整的蔔辭通常包含四部分:
3. 曆史價值
蔔辭不僅是漢字早期形态的代表(甲骨文),也是中國叙事散文的源頭。其内容涉及政治、經濟、宗教等領域,為研究商代社會制度、天文曆法等提供了關鍵證據。此外,蔔辭的發現推動了現代學者對甲骨文的解讀與整理。
4. 與甲骨文的關系
蔔辭是甲骨文的主體内容,但甲骨文還包括少量與占卜無關的記事文字(如狩獵記錄)。因此,“甲骨文”涵蓋範圍更廣,而“蔔辭”特指占卜相關的銘刻。
如需進一步了解蔔辭實例或甲骨文研究,可參考高權威性曆史文獻或考古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