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utterly disheartened;be tired of earthly life with all ambitious blasted and all hopes dashed to pieces] 一切想法、打算都破滅了。形容失意或受到沉重打擊後極端灰心失望的心情
一切念頭、打算都破滅了。形容失意或遭打擊、挫折後極端灰心失望的心情。 清 任安上 《與吳拜經書》:“自 西河 痛後,益萬念俱灰。” 巴金 《新生·三月二十三日》:“我明白自己會活不到多久了,霎時間萬念俱灰,稍微感覺到死底恐怖。” 沙汀 《淘金記》二一:“ 人種 顯然是在支吾,于是******萬念俱灰地揮揮手止住他。”
“萬念俱灰”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wàn niàn jù huī,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指所有的想法和打算都破滅了,形容人在遭受重大打擊或挫折後,内心極度灰心失望,對生活或未來失去信心。其中:
該成語最早出自清代南亭亭長的《中國現在記》第三回:
“官場上的人情,最是勢利不過的。大家見撫台不理,誰還來理我呢,想到這裡,萬念俱灰。”
(描寫主人公在官場失勢後的絕望心境。)
“萬念俱灰”通過“萬念”與“俱灰”的強烈對比,生動刻畫了人在絕境中的心理狀态。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過度渲染負面情緒。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典故或例句,可參考清代文學作品《中國現在記》。
萬念俱灰是一個成語,形容人的心情非常沮喪、絕望無助。
萬(部首:灬,筆畫:三),念(部首:心,筆畫:8),俱(部首:⺼,筆畫:10),灰(部首:火,筆畫:6)。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中的一句話:“[晉文公]蕭何之役,萬念俱灰。”也可以在《孟子》中找到類似的用法:“昔者楚人有感于宋之喪亡者萬念皆俱灰。”這些都是形容當時戰敗的國家或個人感到心情極度失落絕望。
萬念俱灰的繁體形式為「萬念俱灰」。
在古代漢字中,「念」字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如「㲵」或「㳇」。其他字的寫法基本與現代相同。
他在遭受連續打擊後,感到萬念俱灰。
萬念不顧、萬念俱寂、萬念俱悴等。
萬事無望、絕望無助、郁悶至極。
滿心歡喜、喜氣洋洋、充滿希望。
【别人正在浏覽】